怎样教育幼儿争抢玩具

如题所述

争抢行为是在幼儿园内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争抢的原因与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并非都是负面的,正确地处理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幼儿在园生活、访谈多位任教老师,笔者发现,争抢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皆有发生,其产生的原因与幼儿的性格、心理特征及所处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

(一)为获得物品

以获得物品为目的争抢行为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是为满足个人喜好而发生,其二则是由于物品数量不足造成。

小年龄段幼儿在喜欢某类物品时往往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将其占为己有,导致争抢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无法意识到他人的观点,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协商,唯有以争抢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权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当幼儿人数过多、材料投放不充足时,争抢行为也极易发生。无论在游戏、运动还是学习活动中,一旦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便容易发生为获得一件物品而产生的争抢。有时发生争抢并非孩子的主观意愿,而是为完成作品或游戏不得已为之。

(二)为表现自我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性子较急、表现欲较强、能力出众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或承担操作任务时也会发生争抢,这在中大班年龄段的孩子中更为常见,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现欲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肯定时,孩子便会得到鼓励,因此他们会通过“争抢”的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攒取“荣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表现欲,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恰当的表达方式。

(三)为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也会发生争抢?这一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初期的小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刚开始体验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当组内的成员意见相左时便会产生意识上的争抢。所谓“意识”上的争抢,是指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采取自己的办法,由此产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恰当的协调,不仅会影响组员间合作的默契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谦虚得体的良好品质。

(四)为模仿同伴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时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好奇心强、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等特点,例如“我也……”行为的发生正体现了其在语言上的模仿,而幼儿在行为动作上的模仿则表现得更多:当一名幼儿对某件东西产生兴趣时,即使那件物品并非自己所喜爱的,其他幼儿也会受同伴的影响而发生心理变化并将其视若珍宝,由此引发大范围的争抢(都想得到该物品),正确引导幼儿的模仿行为则能有效避免不愉快的发生。

(五)为帮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会邀请孩子共同帮忙完成一些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例如在运动中请幼儿搬运器材,生活活动中做值日生,帮老师一起摆放桌椅、餐具等,幼儿总是很乐于参与这些活动,并为能够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有时当几名孩子都想搬运同一件物品时,争抢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这并非孩子有意为之,只是选择的方法不恰当罢了。

【二】针对不同争抢行为成因的处理方式——基于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小班幼儿为获得物品的争抢

午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小1班的孩子们都玩起了自己家中带来的玩具,军军看到玩具筐中思思带来的电动娃娃,拿起就玩。思思看见了立刻跑过去抓回娃娃并大声说:“这是我的!”军军说:“我先玩一会儿!”思思说:“不行!这是我带来的你不可以玩!”……玩具在两个孩子手中争来夺去,教师不得不介入其中。

>>>>>>教师处理方法:

对玩具的拥有者可以有如下几种引导语:

(1)你的玩具那么有趣,想不想让别的朋友也玩一玩,使他们也知道这玩具多好玩儿呀?(鼓励幼儿大胆沟通。)

(2)你愿意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一玩你的新玩具吗?(激发幼儿分享意识。)

(3)如果你把自己的玩具给了别的朋友,他们以后也会把自己好玩的玩具给你呢!(引导孩子理解交换的意义。)

对玩具的争夺者则可以这样引导:

(1)这个玩具不是你的,你想玩应该怎么说呢?(启发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2)你拿走别人的玩具,别人没玩具了怎么办?(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3)你可以等她玩好了再请她借给你玩哦!(提醒幼儿耐心等待。)

案例二:物品数量不足时导致争抢

建构游戏时,教师提供了几框积木供幼儿拼搭。亮亮想要搭一个生日蛋糕,但却缺少了5根长条形积木做蜡烛,他见同桌的乐乐手里有几根长积木,不假思索地便拿了过来。乐乐紧抓积木不放,两人吵了起来……

>>>>>>教师处理方法:

(1)提供更多材料供幼儿使用。

(2)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替代物。如用扁条形代替长条形积木来做蜡烛。

(3)引导幼儿共同合作完成拼搭。可以先问问乐乐在搭什么,也可以让亮亮邀请乐乐一起搭出蛋糕。

案例三:为表现自我引发的争抢

在一次研究水的浮力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什么东西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不少孩子争相回答,活动室内顿时一片吵闹。当教师示意举手回答时,孩子们都将手举的高高的,有些孩子为了得到回答的机会甚至离开了座位,冲到了老师面前。

这样的探索性话题无疑挑起了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发现自己能够答出教师的问题时更是抢着想要表现。

>>>>>>教师处理方法:

保护幼儿表现欲的同时,引导幼儿寻找表达契机。

(1)帮助幼儿理解倾听的意义。可以对孩子说:也许有些答案是你们不知道的,让我们一起听听别人的答案吧!

(2)赞扬孩子积极表现的行为,安慰孩子:“不要着急,下一个就请你来回答!”尽可能给每个举手的孩子均等的表现机会。

案例四:为解决问题产生的争抢

大1班里,孩子们正在比赛小组合作拼图,洋洋想先拼好了再贴在底板上,而丁丁则拿起一块就贴上去,洋洋不得不一边把已经贴上的撕下来,一边跟丁丁说按自己的方法来,结果2分钟过去了,这一组一块拼图也没有完成。

>>>>>>教师处理方法:

(1)缓解幼儿焦急心理,鼓励幼儿取长补短。可以请幼儿先思考哪种方式更快。

(2)引导幼儿分工合作,支持幼儿尝试错误。对于不服气的幼儿,可以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实验,帮助幼儿感受合作能够提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案例五:模仿同伴行为导致争抢

区域活动中投放了一种新的材料,在游戏时许多孩子都争抢着想要尝试,有些平时不太喜欢此类游戏的孩子也挤在其中。

>>>>>>教师处理方法:

(1)寻找一个没有争抢的孩子作为榜样,引导其他孩子向其学习。

(2)请孩子自己分析模仿的动机,让孩子理解自己真正的心意和需求。

案例六:帮助他人引发争抢

运动时老师请孩子们自己搬一块软垫,结果6个孩子一起冲向软垫,原本并不重的垫子却因为几个孩子往不同的方向拉扯而停滞在原地无法向前挪动。

>>>>>>教师处理方法:

既不能磨灭了孩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和爱劳动的积极心理,也要使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1)让孩子在应当做值日生的那天完成工作,遵守值日的规则。

(2)对于更大的孩子而言,可以引导他们在帮忙前略微思考下如何分工才能既轻松又高效。例如两个人就能搬运的软垫不需要5、6个人一起搬,也就不会有争抢发生。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产生的争抢行为应当得到制止和调整,而有些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争抢则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如为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帮助他人时产生的争抢完全是“事出有因”,教师可以藉此机会帮助幼儿掌握更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对于不同前提背景下产生的争抢行为,教师切莫一概而论,必须从幼儿个体出发,了解事件始末,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1
别人抢孩子的玩具:尝试让孩子分享,一起玩,千万不能呵斥孩子,或者帮孩子做决定,家长要用商量的语气尊重孩子。
抢别人的玩具:让孩子征求他人的同意。比如跟孩子说:如果是你的玩具,你愿意给他玩吗?你是不是也希望别人拿的东西时征求你的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