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吟诗作对的文人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附庸风雅?

如题所述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有很多著名的诗词都出自于古人的手。当我们沉浸在古人的诗词中,也能进一步的体会到他们情绪的起伏和所描绘的大千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不禁会想到这些吟诗作对的文人是不是没有自己的主业,而是只会写诗这种绣花功夫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附庸风雅一词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附庸风雅这个词的来历。早期,“附庸”和“风雅”两个是完全无关的词汇,前者表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附属的几个小国,而后者是指《诗经》中的风雅,后面也指代文化。清朝康熙时期,这个词语是一个褒义词,被形容为很有文化和特征的事物和人们。但是如今,这一词语便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被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只会用一点点文化来抬高自己的学问的人。

二、古人的附庸风雅

其实,我们从诗词中所了解到的古人,只是片面和不完整的。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就不能说他们是只会诗词。宋代王安石在诗词中极高的造诣,同时自己也位列宰相之位。可见,诗词只是古人的一个爱好而已,并不是他们的主业。那么,古人除了吟诗作赋之外,还有什么“附庸风雅”的爱好吗?在古人的世界中,下棋、喝茶、饮酒都是一些常规的行为操作,他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深刻的感受着这个世界发生的变化。

看完古人这么多的爱好,相信每天沉迷于电子产品的我们,也是时候放下了。古人的吟诗作对,仅仅是反映自己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感受,并非把这个爱好当做是自己的事业,也没有用它来提高自己的逼格。因此,用附庸风雅这个词来形容,是完全不准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