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大人物,为什么那时候的高等教育好呢?

如题所述

民国的学校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何那个时候国学大师层出不穷?

我们都知道,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很多人成为了诸多学术的集大成者,影响了后世的知识文化,不仅如此,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的大多数科学家,他们都十分推崇那个时期的教育,那么,民国的学校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为何那个时候国学大师层出不穷?

实际上我们今天来看,纵观诸位民国大师的成长记录,然后再对比当时的教育情况,就明显的得出了一个结果,民国的学校教育特殊之处,”对于人才,不拘一格“

钱穆,被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思想家,钱穆一生著作颇丰,留下了很多不朽佳作,直到今天,人们对他的追捧依然是源源不断,回过头来看,钱穆实际上只是一个中学都未毕业的学历。

1930年,钱穆已经教学10多年的时间,可那个乱世,他因战乱并没有将中学的知识毕业,这一年,他因为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而出名,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推荐,直接到燕京大学授课,之后,他又到北大,清华教课,逐渐成为了“北大三教授”之一,从此一处看,我们似乎就能得出结论,民国时期的教育,确实有所特殊之处。

除了钱穆以外,我们所熟知的陈寅恪,沈从文等人,他们作为教授为学生上课,实际上学历也不高,陈寅恪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历史学家傅斯年对他十分的推崇,称他的学问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而实际上,陈寅恪本身并没有什么学位。

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臧克家数学零分,也上了国立青岛大学,由此可见一斑,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考了15分,但是语文和英文成绩特好,英文甚至还考了满分,校长罗家伦对他十分欣赏,因而就破格录取。

除了对学生宽容以外,当时的学校校长也很有魄力,梁漱溟学历不高,但是有代表作品《究元决疑论》立刻就显示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觉得他是人才,因而就将他给邀请到北大任职,这才有了梁漱溟之后辉煌的成就。

当时学术自由之风影响非常大,人才也极其受到重用,其次,学校还不拘一格降人才,梁漱溟当教授时,才25岁,可谓是当时最为年轻的教授,而27岁当教授的人数也不再少,像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刘半农等人,他们在27岁就已经是当上了教授。

学校重视教育,国学大师实际上也就层出不穷了,而学校的大力支持,也来源于政府的支持,北洋政府时期,不管军阀如何混战,他们对教育都十分的推崇,张作霖创办东北大学,连知名的狗肉将军张宗昌,都创办了山东大学,由此可见当时的军阀作风。

国民政府成立后,对于教育,也是大力支持,当时的大学教授,教育部规定了他们的工资,每个月400-600元,好的还有再加,要知道,当时的北京,一家四口生活一个月,也仅仅是需要60元而已,很多人看鲁迅的文章,除了从里面看出鲁迅要表达的思想外,实际上鲁迅还是一个出手十分阔绰的人。

抗战爆发,虽然国家已经十分苦难,但是政府依旧没有将教育支出减少,甚至在当时,整个国库的支出,教育支出名列第二 ,第一是军费。

西南联大,是民国最为有名,也是名誉最高的一所学校,由诸多名校合办而成,它虽然仅仅存在了8年多的时间,但是它所教授出来的人才,比之前北大,清华30年的总和还有多,我们所熟知的大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等人,皆是西南联大出来的。

民国大师层出不穷,实际上看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原因,学校的包容,学术之风自由以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造就了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3
民国时期只有大户人家才能高等教育,这些人往往祖辈就都是知识分子,家庭底蕴深厚;而且那时大学生很少,高等教育也偏向一对一的精英教育
第2个回答  2021-02-13
我觉得并不是那个时候的高等教育好。现在的也不差呀。老说民国的教育好,难道民国到现在中国没有发展吗?中国的发展不都是靠人才吗。
第3个回答  2021-02-13
因为那时候社会风气比较好,人们都相信科技救国,所以大家都在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氛围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