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底村的姓氏来源

如题所述

坡底村以“李姓”为主要氏族,少量杂姓。李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洪洞甘亭镇师士( 皋陶) 村。
大槐树李姓有两大望族, 即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 最初皆发祥于河南鹿邑一带。而陇西郡在历史上是最为著称的, 明代大学者宋濂, 曾列李氏为天下五大望族( 即太原之王氏, 清河之崔氏, 陇西之李氏, 荥阳之郑氏及范阳之卢氏) 之一。
李氏宗支遍及全国, 陇西及赵郡县是其繁衍中心。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 利贞4 世孙硕宗, 硕宗5 世孙乾,仕西周为御史大夫, 乾之子即耳( 即老子) , 耳之孙宗, 仕魏为官, 封于段, 为干木大夫。宗之子同, 为赵大将军; 同之子兑, 为赵相; 兑之子跻, 为赵阳安君。跻有二子: 云、恪, 恪之子洪, 任秦太子太傅; 孙兴族为秦将。兴族之子昙, 仕赵为官,封柏人( 今河北唐山) 侯, 又入秦, 为御史大夫。昙有四子: 崇、辨、昭、玑。至战国周赧王时分为两支: 长子崇, 任秦国陇西守, 封南郑公, 为陇西( 今属甘肃境)房始祖。这支李氏, 其后分迁各地, 分别在古时的顿丘、渤海、梓潼、范阳、广汉、丹阳、安邑、平凉、敦煌、绛郡、武陵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崇开基陇西郡到李渊建立唐朝, 这一支派共传32 代。昙四子玑, 战国末任秦国太傅, 生有三子: 云、牧、齐。其次子李牧为赵相, 封武安君, 始居赵郡, 为赵郡( 今属河北境)房始祖; 李齐有中山相, 是为中山始祖。这一支李氏, 其后分迁各地, 分别在古时的中山、江夏、颍川、辽东、广陵、汉中、常山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牧开基赵郡到唐时李元哲开基广陵郡共传38 代。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之后都成为魏晋至隋唐时的各门大姓。如有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 是来自陇西, 后在山西太原一带得到了充分发展, 至盛唐, 本支日繁, 一共有39 房; 迁去河北的一支, 大约在汉末三国时, 又分东、南、西三组, 都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总之, 李氏繁衍播迁的情形大致如下: 早在先秦之时, 已有李姓迁居山西、四川等地。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基本上形成, 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到三国之时, 李姓向东北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 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 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 向南已迁入今湖北; 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其中, 四川成都一带的李氏在三国之际得到了迅速繁衍。尽管自李耳以后, 李姓人口逐渐增多, 分布也更加广泛, 名人知士不断地涌现, 但在晋代以前, 李姓还称不上大姓。只是到了十六国时, 由李姓人先后建立的两个政权, 提高了李姓的声望, 加之北周、隋代陇西李姓世为皇帝国戚, 官位显赫, 使李姓社会地位大为上升。至唐代, 统治中国达300 年之久的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首先是宗室子孙大举地蕃衍。据有关资料统计, 唐朝有19 位皇帝, 每帝多则20 余子, 少则也有2 子,19 帝合计有219 子, 平均约每人12 子, 各自又分衍出许多支派, 这就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的加倍持续增长。加之, 皇帝赐姓于他族、他姓人以国姓, 使唐代李姓族派更加庞大。据有关资料查知, 唐初因功被赐以国姓“李”的就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 姓之多。与此同时, 最高统治者又千方百计拔高李姓。正是缘于以上诸多因素, 才使得李姓一举成为唐时门第最为显赫、人口急剧扩充、郡望获得空前大发展的姓氏。其中, 陇西郡和赵郡的李姓发展最为著称。据有关资料统计, 唐时在朝廷任宰相的, 陇西李氏有10 人, 赵郡李氏则达17 人之多。由上可见, 由陇西郡及赵郡所分衍的李姓支族, 在唐代以前, 主要播衍分布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换言之, 李姓大举南迁是始于唐代。唐代李姓南迁主要有两次: 一是“安史之乱”时, 二是从唐末黄巢起义至五代; 北宋末, 也是李姓南迁的一个重要时期。据《李氏族谱》记载, 唐初, 有李氏随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 至唐末,又有李氏由长安迁汴梁( 今河南开封) , 再迁至闽地之莆田、晋江等地。也有直接自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至宋再由闽迁居广东等地。南迁的结果, 使李姓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之时, 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其中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全仁, 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西阁里奉诏迁居洛阳县余庄镇, 后迁居洛阳县西南路滹沱村;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洛阳市坡底村、丘庄村、李家庄村。
坡底村变来源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