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简介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男,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入选中学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作家简介: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17
作家简介: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2385.html?wtp=tt

第3个回答  2012-11-14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四川省万县(今属重庆)人。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早年诗,华丽哀婉,引人神伤,充满个性的光芒。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放弃创作(但仍创作了象《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样的作品),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同时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何其芳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何其芳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面对世人的误解,他曾说过:“我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理解我的人,我就会继续活下去”于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2385.htm

第4个回答  2009-03-19
作家简介: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85.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