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的象征意义

如题所述

对于围墙,中国人总有难解的情结,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万里长城上窥见一斑。早在公元前656年,南方的楚国开始筑造“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修建长城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赵、秦、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的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赵、秦、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拓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余华里的长城。修建了万里长城的秦始皇在军事上可以北却匈奴以保障胜利、巩固进攻,加之“焚书坑儒”,自以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不想,这位一统天下的皇帝的万世之业与他派遣童男童女的长生不老之梦一样,付诸东流,被陈胜、吴广等“瓦牖绳枢之子”给灭了。所谓长城——千秋万世的构想,也只是成就了皇帝心理的安全感,也无非是始皇帝一厢情愿的情结而已。

历史总是出奇地相似。到了明朝,朱元璋赶走了元兵,汉人有得了天下,却始终面临元人卷土重来的危机。“草根之末”出生的朱元璋以他起义时的经验得知城墙对于国家的安全何其重要,于是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洪武元年就派了大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地长城。没想到万里边墙,却抵不过“冲冠一怒”,引了清人长驱直入,江山了也没坐了多少年。到了抗日战争时,长城面对日军的火力显然更是形同虚设,自不必说。

在现在的中国,长城已经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历史痕迹,还有类似于孟姜女这样的传说故事,与之一同构成了长城的整体。最近高考北京的作文题为“北京的符号”,我想,长城对于中国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旅游景点和历史痕迹,更在于它也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符号,因而极具象征意义;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并不只是在表面被我们看到,更是深藏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毫无疑问,作为如此重要的历史遗留,它的内涵显然十分丰富,而最为重要的之一是中国人心理深处的“围墙情结”。而“围墙情结”又集中的表现在两个方面——领地意识和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安全状态的认识和体验。所谓“安全”,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即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工业安全、工作安全等都是这方面的意思。而围墙带给人的安全感更多了一个内容,就是心理层面上的安全。安全感这点我想大家都很好理解,围墙的存在给了围墙里面的人一个隔离于外的空间,而使得他不至于被围墙之外的事物所干扰——哪怕这个干扰并不存在,仅仅存在于墙内之人的心理之中。相比安全感而言,领地意识则更有意思。看过国外的一些大学校园、社区等,很多都是开放式的,大学校园、社区等空间向外界延伸,代表了欧美开放的文化和社会间各个元素的融合;即使是有些非常著名的围墙,如柏林墙或正在修建的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围墙,都有着其显著的现实目的——安全。但这在中国就大为不同了,几乎所有的建筑或建筑群,则一概与外界用长长的围墙隔开,使得外界与围墙之内有着明显的分离,甚至几乎没有一个大学校园是与外界不设围墙的。从功能上说,当然有出于安全的考虑,但却不仅仅于此。举个例子,比较明显的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多是不大的空间,是一户官宦人家的后院,四周围上高而密的围墙,只留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当然,其中也有中国传统审美因素)。中国的传统美学是讲究“隐”的,围了起来,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地盘了,在地理上的明显分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人的地权意识,也就是领地意识——大多数中国人都想做皇帝,而这种领地意识使人们在心理上有了满足感。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尚的目标,而领地意识就给了人们“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印象。用句时髦的广告语来说就是“我的底盘我做主”。我们再来看中国那些历史名城的城墙,除了抵御侵犯的作用外,或多或少都带有明显的地权意识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北京的紫禁城——皇宫的围墙是这方面的代表。

加了围墙就安全了吗?不见得吧!偷盗者自要偷盗,管你是否加有围墙;而良民自不会对人们加以骚扰。围墙的利弊自难评析,但其中加了个发于心底的“围墙情结”,使得它的存在更加顺理成章。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也是加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难以解开的“情结”。想来,毛泽东同志在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雄壮感叹的时候,心里还是深刻地记着“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

参考资料:http://www.zhfc.cn/display3.asp?id=7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6
领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