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南史卷二十列传第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文言文 {南史 卷二十列传第十} 求翻译 谢谢各位

谢弘微十岁的时候,过继给了堂叔谢峻,他的名字犯了所过继家中的忌讳,所以以字行世。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义熙初年,他世袭爵位为建昌县侯。谢弘微家一向贫穷节俭,而过继的家中富足,谢弘微只接受了几千卷书和官吏数人,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谢混听说后十分惊叹。

义熙八年(412),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改嫁给琅笽人王练。公主虽然执意不去,而诏令她要与谢家离绝。谢混家几代宰相,一门两次封国,田业十余处,仆役千人,只有两个女儿,年龄都是几岁。谢弘微经营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一个钱一尺帛的出入,都有文簿记录。宋武帝做了皇帝,晋陵公主降封为东乡君。因为谢混是在前代皇帝时犯的罪,东乡君节义可嘉,允许她归返谢家。从谢混死到现在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丰满,守门的人和平日无异。田地开垦,比旧时更有增加。东乡君赞叹说:“仆射生前就重视这个孩子,可以说是了解人的,仆射等于并没有死。

谢弘微性格严正,举止必定合乎礼度,事奉继亲家人,恭谨超过一般。对伯母和婶子、归宗的两个姑母,早晚伺候,尽他的诚敬之心。家内家外有时传话通讯,则把衣冠整好。在婢仆面前,不随便说笑。因此尊卑大小,就像敬神一样敬他。

帝起初封为宜都王,镇守江陵,母亲去世后离职,守丧以孝顺被人称赞。服丧完毕,超过了期限还在吃蔬菜和素食。太祖即位,调任尚书吏部郎,参与机密研究。不久调任右卫将军,各个旧时的下属官员,都委托谢弘微进行选任。

2. 文言文 {南史 卷二十列传第十} 求翻译 谢谢各位

(原文)弘微年十岁,继从叔峻,名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义熙初,袭爵建昌县侯。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数千卷书,国吏数人而已,遗财禄秩,一不关预。混闻而惊叹.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混妻晋陵公主改适琅邪王练。

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混仍世宰相,一门两封,田业十馀处,僮役千人,唯有二女,年并数岁。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宋武受命,晋陵公主降封东乡君。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

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东乡君叹曰:「仆射生平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伯叔二母,归宗两姑,晨夕瞻奉,尽其诚敬。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

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文帝初,镇江陵,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蔬素逾时。

太祖即位,迁尚书吏部郎,参机密。寻转右卫将军,诸故吏臣佐,并委弘微选拟。

(译文)谢弘微年十岁,过继给堂叔(也就是他父亲的弟弟)。名讳犯所过继叔家族之内的忌讳排名,所以改为叔家的字来排行。

童年时代思维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继父叔父谢混在当时也是知名人士,发现他不同寻常,对他说:“这孩子城府很深,思维一向机敏,正在成为好人才,有你这样的儿子足够了。”

义熙初年,谢弘微继承爵位为建昌县侯。谢弘微在家奉行朴素节俭,而所继承的财务颇多,但他只接受了几千卷书和县官吏数人,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

钱财俸禄,一概不干预。谢混听说以后十分惊叹。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改嫁给琅琊人王练。公主虽然执意不去,而诏令她要与谢家离绝。

公主把谢家的事委的谢弘微。谢混祖上历代宰相,一门两封,耕地业十多处,僮仆差役千人,只有两个女儿,每年都有好进奉。

谢弘微经营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一个钱币布帛出入,都有文件记录在薄。宋武帝做了皇帝,晋陵公主降封为东乡君。

因为谢混是在前代皇帝时犯的罪,东乡君节义可嘉,允许她归返谢家。从谢混死九年期间,家中房屋整齐,仓库充盈,守门的人和平日无异。

田地比过去又开垦很多。东乡君叹息说:“丈夫平生看重这个孩子,可以说没有看错人,这光景就像丈夫没有死一样。

谢弘微性格严正,举止必定遵循礼仪法度,办事情与亲近的同党,恭敬异常。伯叔父母,归宗两姑,朝夕瞻仰奉侍,尽诚心敬。

内外有人传话通秉,谢弘微总是衣冠端正。婢仆之前,不随便言笑。

因此在府内尊卑大小,尊敬的象神一样。文帝初年,镇江丘陵,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时以孝闻名。

服丧期满,所食蔬菜素食一直延续,不吃鱼肉。太祖即位,谢弘微迁任尚书吏部郎,参与机密。

不久转任右卫将军,在过去的属吏臣佐,并将谢弘微选为楷模。

3. 《梁书》列传第二十四顾协传译文梁书列传二十四顾协,字正礼,吴郡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出生时母亲就亡故了,被祖母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担任诸暨县令,在任期间不乱用刑罚,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先前,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宋元嘉年间受皇帝之命续修何承天未写完的宋史,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子野常想继续完成祖先遗业.到了齐武帝永明末年,沈约所修撰的《宋书》已经完成,子野更改删简修成《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沈约看到了子野的著作感叹地说:“我不及他啊.”吏部尚书徐勉将他的情况上奏梁武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执掌修订国史兼记录武帝的言行. 梁武帝普通七年,武帝兴师北伐,命子野作讨伐魏的檄文,子野受诏之后,一挥而就.武帝看着子野说:“他的外表虽然单薄瘦弱,他的文章却气势豪壮.”接着又令子野作文晓喻魏相元叉.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到了五更时分,皇上下诏催子野快速奏上.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提笔为文,拂晓时就已写成.上奏之后,武帝深为赞许.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 子野在皇宫十多年,沉静寡欲以自守,对皇上不曾有过什么要求.子野的外祖母家和表兄弟都非常贫困,子野就把自己的俸禄全部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住房,就借了两亩官家之地,修了几间茅屋,妻子儿女长期苦于饥寒,子野唯以教诲为本,(而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孩子、侄儿都非常敬畏子野,像对待严父一样来侍奉他,听他的教导.。

4. 南史.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五翻译

檀道济,是高平郡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

他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守丧期间完全按礼仪行事,侍奉兄姊因为和顺细心而受到称赞。宋武帝创建大义,道济与其兄檀韶、檀祗等跟随平定京城,都参与了武帝建武将军府的军事活动,多次升迁至太尉参军,封为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任前锋,所到之处,望风降服,一直攻进洛阳。议事的人说所获的俘虏,应当全部杀掉将尸体堆作大坟作为炫耀武功的大观。

道济说:“讨伐罪人,慰问民众,正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于是将俘虏都释放了并发遣回家,因此中原一带的人民感激、喜悦,归顺的人很多。

长安平定以后,用他任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因为辅佐的功劳,改封为永修县公爵,任丹阳尹、护军将军。

武帝病危时,给他配备佩带班剑的卫士二十名。出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徐羡之等人商议废立之事,暗示道济入朝廷,把将要废黜庐陵王义真的事告诉他,道济多次陈述不能如此行事的理由,竟然不被采纳。将要废黜少帝的那天夜里,道济进入领军将军府就在谢晦那儿住宿,谢晦恐惧喘息得睡不着觉,道济一躺下就睡熟了,谢晦因此而佩服他。

文帝即位,赐予他鼓吹乐队一部,进封为武陵郡公。他坚决推辞进封。

道济向来跟王弘要好,当时王弘正深受皇帝宠信,道济便更加结交依附于他,每每挑拨中伤羡之等人,王弘也非常倚仗他。皇上将要杀徐羡之等人,召见道济想命令他西讨谢晦。

王华说:“不可以。”皇上说:“道济是跟随别人行事的人,从前不是首谋,抚慰他并驱使他。

一定没有什么可顾虑的。”道济到达京城的第二天,皇上杀了徐羡之和傅亮。

接着就命令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作为前锋西伐。皇上向道济询问计策,他回答说:“臣过去同谢晦一道跟随先帝北伐,入关的十条计策,有九条是谢晦提出来的。

他的才能与谋略明白练达,大概难于跟他匹敌;但是他不曾孤军决战取得胜利,打仗恐怕不是他擅长的。臣知道谢晦的智慧,谢晦知道臣的勇敢。

如今臣奉王命出师讨伐他,一定用不着对阵决战就能把他擒获。”当时谢晦以为道济会跟羡之同时被杀,忽然听说他来阵前指挥,于是还未交战就自动溃败了。

事件平定后,迁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犯魏国,已经平定黄河以南地区,后来又失去了。

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上夺取地盘,转战到济水上游地区,那时魏军势力强大,竟然攻克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多半都获得胜利,军队打到历城后,因为军需物资供应不上才退回。

当时投降魏国的人都说官军已经完全没有粮食了,于是士卒忧虑畏惧,没有固守的意志了。道济在夜里吆喝着数筹码量沙子,将剩下的少量的米撤在上面。

到天亮时,魏军见了他的粮堆,认为他粮食有余,所以不再追;又认为投降他们的人胡说八道,于是将他们斩首示众。 当时道济的兵力少而弱,军队中人心惶惶。

非常害怕魏军来追击。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部穿上铠甲,自己身穿白袍乘着车子,从容不迫地突出包围。

魏军害怕有埋伏,不敢进逼,就回去了。道济虽然不能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保全了整个军队而回来,还是威名大震。

魏国人很害怕他,画了他的像来驱除鬼神。回朝进位为司空,镇守寻阳。

道济在前朝就立下了大功,权威和名望都很大,左右亲信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几个儿子又有才气,使得朝廷怀疑害怕他。当时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知道他不是司马懿那样的人呢?” 文帝多年卧病在床,屡次经过危险期,领军刘湛贪图掌握朝廷政务,担心道济提出不同意见,还有彭城王义康也担心皇帝去世后。

道济不再能够被控制。十二年,皇上病重,恰逢魏军南伐,便召道济入朝。

其妻向氏说:“高出于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所忌讳的,现在朝廷没有事却召你去,大概是灾难到了。”道济到达京城时,皇上的病已经好转。

十三年春天,即将派遣他回归方镇,已经离开江渚还没有启程,有一种像是鹪鹑的鸟飞集到船上悲哀地呜叫。恰逢皇上的病又发作丁,义康假传韶令召道济入宫饯别,逮捕他交付廷尉,然后跟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同时被杀。

当时人作歌谣说:“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的那一天,建邺地震,地上长出白毛。

还杀了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等。他们都是道济的亲信。

道济被逮捕,怒气冲天,目光像火炬一样,顷刻间就独自喝掉了一坛酒。于是脱下头巾丢到地上,恨恨地说:“你自己毁坏你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说这事以后,都说“道济已经死了,吴国的那些小于们不足以再使人害怕了”。

从此以后连年南伐,有到长江饮马的志向。 文帝问殷景仁说:“谁能够接替道济的角色?”景仁回答说:“道济因为屡次有战功,所以招来了威名,其它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

皇帝说:“不能这样说。从前李广在朝廷任职.匈奴人不敢南下挑衅,后继者又能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追到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眺望,大有忧虑的神色,叹息说:“若是道济还活着,哪里会到这一步!” 檀韶,字令孙,因为平定桓玄的功劳被封为巴丘县侯。

跟随武。

5. 文言文《旧唐书卷七十·列传第二十》翻译

文章翻译如下。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很好,善于写文章。贞观元年,被任命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 *** 。正遇太宗行藉田之礼,岑文本献上《藉田颂》。等到正月初一太宗亲临宴请百官的时候,文本又献上《三元颂》,文辞很美,文本的文才已经很有名气,李靖又称赞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文本认为自己出身书生,因此总是很谦逊。平时对旧友,即便微贱,文本也一定与他行对等的礼。

文本的住所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侍奉老母以孝顺闻名,抚养弟侄们情深义重。太宗常常说他“宽宏仁厚,忠诚严谨,我亲任他也信任他”。此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任太子的属官,太宗想让文本也兼任太子的属官,文本拜了两拜,说:“我凭借平庸的才能,所居官职早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只担任这一个官职,还担心富贵过甚(招致灾祸),怎能再辱列太子的属官,来招致舆论的非议呢?请您允许我一心侍奉您,不愿再希求太子的恩泽。”太宗于是放弃了让文本兼任太子属官的想法,仍然让他每五日一次参拜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这样被礼遇。不久被封为中书令,回家后面带忧色,他的母亲很奇怪,问他,文本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承受了朝廷过多的庞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这就是我的忧愁、恐惧和原因。”亲威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又有人劝他置产业,文本叹息说:“我是南方一个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没有战功,仅仅凭着文章官至中书令,这已经到了极点了,承受那么重的俸禄,已经很不安,哪里谈得到再置产业呢?”劝他置产业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此文 翻译时应注意

一、人名和地名、官名不用翻译。

二、句式特点,语序。

三、古代汉语,数词直接用了名词前面,译成现代汉语时注意用与名词相配的量词。

6. 谁有《宋书,列传第二十》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李琼李琼字子玉,幽州人。

祖父李传正,涿州刺史。父亲李英,涿州从事。

李琼自幼好学,涉猎史传。骑马到太原去依附唐庄宗,恰遇招募勇士,就应募,与周祖等十人结为兄弟。

一天聚会饮酒,李琼仔细观看周祖,知道不是平常人。因而举杯祭告说:“我们共十个人,龙蛇混合,以后富贵了不要相互忘记,如果违背此言,神会给他降下惩罚。”

都用刀刺臂出血为誓。周祖与李琼的友情非常亲密,曾探望李琼,见到他端坐读书,因而问读的是什麽书,李琼说:“这是《阃外春秋》,所说以正守国,以奇用兵,比较存亡治乱,记录贤愚成败,都在这里。”

周祖让他读一读,对李琼说:“兄长应当教给我。”从此周祖出入时常随身携带,遇到空闲就阅读,经常向李琼询问疑难之处,称李琼为老师。

讨伐河中时,就解除李琼的士兵身份,让他参与西征军事。贼军平定,向朝廷表奏,任朝散大夫、大理司直。

年中,升为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330356236太子洗马。周祖镇守邺,表奏为大名少尹。

广顺初年,任将作监,充内作坊使,赏赐金紫。连续为亳、陕二州知州,改任济州刺史。

世宗初年,升为洺州团练使,改任安州防御使,治理州政宽厚简易,百姓请求立碑颂扬他的功德,诏令中书舍人窦仪撰写碑文赏赐他。宋初,召为太子宾客。

建隆三年,上奏章请求退休,改官右骁卫上将军退休。李琼信奉佛教,第二年四月八日,到佛寺去,得病返回,到傍晚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赠官太子少师。

郭琼郭琼,平州卢龙人。祖父郭海,本州两冶使。

父亲郭令奇,卢台军使。郭琼少年时以勇武有力著称,在契丹任职,任蕃汉都指挥使。

后唐天成年间,携带他的家族前来归附,明宗任命他为亳州团练使,改任商州刺史,迁任原州刺史。清泰初年,调任阶州刺史,城垒尚未修补,蜀军多次侵犯,郭琼为此忧虑,因而迁移州城以保平安,百姓才不再有祸患。

接受诏命进攻文州,攻克二十余座营寨,生擒数百人。后晋天福年间,调任警州刺史,羌、浑骚乱,朔方节度使张希崇表奏郭琼为部署,率军共同讨伐平定。

连续领滑、坊、虢、卫四州。开运初年,为北面骑军排阵使。

阳城之战,战功最大。改任沂州刺史,充任荆口寨主兼东面行营都虞候。

俘获莫州刺史赵思献上,改任怀州刺史。不久为北面先锋都监。

契丹占领中原,盗贼蜂起,山东最为严重,契丹主命郭琼重新担任沂州刺史来抵御盗贼,郭琼当天单人匹马前往。盗贼听到郭琼的威名,相继逃走。

后汉乾佑年间,淮军进攻密州,他被任命为行营都部署,尚未到达,淮军解围退去。平卢节度使刘铢依仗辅立皇帝的旧情,声称患疾不去朝见,将相大臣,害怕他会难以控制,预先派遣郭琼与卫州刺史郭超率所辖军队驻於青州。

刘铢心中不安,摆设酒宴召请郭琼,在帐幕下面埋伏雄壮武士,想要杀害郭琼。郭琼知道他的阴谋,屏退随行人员,从容坐下,毫无惧色,刘铢不敢动手。

郭琼趁机为他陈述祸福,刘铢有感於他的话,於是准备行装。不久诏书到达,当天上路。

郭琼改任颖州团练使,又加官防御使,当时朗州勾结荆、淮、广南合兵进攻湖南,诏令郭琼率本州军队会合王令温的大军进攻光州,不久因内部叛乱没有成行。罢任回朝,派遣到河北谋划兵器钟甲粮草。

周祖在南郊祭祀,召他权知宗正卿事。世宗征伐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任绛、蔡、齐三州防御使。

在齐州,百姓饥荒,郭琼用自己的俸禄赈济他们。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一同来到朝廷颂扬他的德政,下诏允许立碑。

宋建隆三年,告老,加官右领军卫上将军退休,返回洛阳。乾德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郭琼虽然出自行伍,而所到之处有仁政,尊敬礼待儒士,乐於坚持行善,是武臣中的贤人。陈承昭陈承昭,江表人。

最初事奉李景任保义军节度使,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任命陈承昭为濠、泗、楚、海水陆都应援使。世宗攻克泗州后,率军东进,命令太祖率领甲士数千人为先锋,在淮河岸边与陈承昭相遇打败了他,追到山阳以北,宋太祖亲自俘获陈承昭进献上去。

世宗释放了他,授右监门卫上将军,赏赐锦袍、银带,改为右领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宋初入京朝见,太祖因陈承昭熟知水利,监督治理惠民、五丈两条河流以便通行漕运,都城的人为此得到好处。

建隆二年,治河完成,赏赐铜钱三十万。陈承昭上言其婿王仁表在南唐,皇帝为他给李景写信,让他遣返京城,历任左右神武统军。

四年春,大规模徵发近郊壮丁数万人,修理京城地区的河堤,命令陈承昭管理这项工程。又命令监督诸军子弟数千人,在朱明门外开凿池塘,用来训练水战。

随从征伐太原,陈承昭献计请求阻塞汾水灌城,城非常危急,适逢班师,太原未攻下。乾德五年,升任右龙武军统军。

开宝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赠官太子太师,宦官护丧。

大中祥符元年,录用其孙陈宗义为三班借职。李万超李万超,并州太原人。

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担货贩卖以供养母亲,晋祖在并门起兵,李万超应募隶属部下。作战连续获胜,提升成为军校。

跟随李守贞在青州讨伐杨光远,奋勇率先登城,飞石打中他的头,呼吸中断很久。开运年间,跟随杜重威在阳城抵御契丹,流箭射穿手掌,李万超拔箭又战。

7. 《梁书》列传第二十四顾协传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出生时母亲就亡故了,被祖母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担任诸暨县令,在任期间不乱用刑罚,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先前,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宋元嘉年间受皇帝之命续修何承天未写完的宋史,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子野常想继续完成祖先遗业。到了齐武帝永明末年,沈约所修撰的《宋书》已经完成,子野更改删简修成《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沈约看到了子野的著作感叹地说:“我不及他啊。”吏部尚书徐勉将他的情况上奏梁武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执掌修订国史兼记录武帝的言行。

梁武帝普通七年,武帝兴师北伐,命子野作讨伐魏的檄文,子野受诏之后,一挥而就。武帝看着子野说:“他的外表虽然单薄瘦弱,他的文章却气势豪壮。”接着又令子野作文晓喻魏相元叉。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到了五更时分,皇上下诏催子野快速奏上。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提笔为文,拂晓时就已写成。上奏之后,武帝深为赞许。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

子野在皇宫十多年,沉静寡欲以自守,对皇上不曾有过什么要求。子野的外祖母家和表兄弟都非常贫困,子野就把自己的俸禄全部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住房,就借了两亩官家之地,修了几间茅屋,妻子儿女长期苦于饥寒,子野唯以教诲为本,(而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孩子、侄儿都非常敬畏子野,像对待严父一样来侍奉他,听他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