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安全HARA分析当中, STPA到底如何实现危害分析?

如题所述

深入探索:STPA在功能安全HARA分析中的独特实践

在功能安全领域,STPA(System Theoretic Accident Model and Process Analysis,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分析)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分解法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复杂系统中的交互性危害。传统上,通过分解系统为独立组件进行逐一检查,这种方法在单一组件故障分析上效果显著,但面对现代系统间的复杂交互,STPA的系统理论视角显得尤为重要。


分解法依赖于每个组件的独立运行,而STPA则认识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基于MIT的Nancy G. Leveson在《Engineering a Safer World》中的STAMP模型,将焦点从单一组件故障扩展到系统内部的交互不安全。STPA的主动分析方法,旨在揭示开发过程中潜在的事故原因,从而有效控制或消除风险源。


STPA的四步分析法,如同一部逻辑严谨的剧本,确保了全面的风险评估:



    明确分析目标:首先,确定分析目标,关注利益相关者难以接受的任何损失,如生命安全、财产损失等。定义明确的危险状态,如化工厂的泄漏问题,要考虑到风向、天气等触发因素。
    构建控制结构:这是系统模型的核心,通过反馈控制回路,设计抽象的控制结构,并逐步细化子系统、受控行为和控制器,构建出完整的系统模型。
    识别不安全行为:区分四种主要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如未提供、提供不当、时机不当或持续性问题,如飞机刹车系统的实例展示。
    识别致因场景:分析可能导致不安全行为的诱发因素,包括控制器故障、控制算法的鲁棒性问题、不安全的输入以及控制模型的不完善,从而揭示风险的根源。

STPA作为传统分解法的升级,如今在信息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的HARA(危害及风险评估)分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升级,STPA的分析深度和精确度将愈发凸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管理这些复杂系统的风险。


想深入了解工控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前沿知识,不妨关注我们的专业平台——上海控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一起探索更深层次的防护策略和解决方案。


——上海控安功能安全研究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