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肺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肺癌的治疗方法分两大块,首先取得病理以后把肺癌分成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如果是小细胞肺癌,以化疗联合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如果是非小细胞肺癌,要细分是腺癌还是非腺癌。如果是腺癌,要根据基因突变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应用靶向药物。如果是非腺癌,以综合治疗为主。对于所有的非小细胞肺癌,首先要评估它的临床分期。ⅢA期以前,要争取手术切除,就是根治术,术后再根据病理决定后续的治疗。如果不能手术的患者,要考虑是基因突变型的,还是基因非突变型的,根据这些来决定靶向治疗的路径,还是放化疗的路径。临床还有一些晚期的肺癌,既没有手术机会,也没有放疗、化疗的机会,这些患者,要给与最佳的支持治疗,或者是通过基因检测,来应用一些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甚至最新的免疫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8
肺癌的病理类型是很多的, 常见的是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等类型,而治疗手段的选择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来决定,如手术,放化疗,靶向, 以及中药等。所以还是及时的就诊,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分期,患者体质等情况后及时规范的治疗,平时需要加强营养。
第2个回答  2019-10-31
肺癌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症状和体征的有无、轻重以及出现的早晚,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有无转移及有无并发症,以及患者的反应程度和耐受性的差异。肺癌早期症状常较轻微,甚至可无任何不适。
第3个回答  2020-03-23
治疗方法有很多,还是建议中医治疗。
第4个回答  2021-06-15
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标靶治疗与免疫治疗,临床肿瘤科李聪医生新书《50篇进阶肺癌治疗实战攻略》有相关详细的介绍:
01外科手术
以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边组织,适用于心肺功能良好且肿瘤没有明显扩散的早期肺癌患者。

部分临床第 IIIA 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会在接受手术前先进行化疗,而第I及第 II 期的患者或会在手术后辅以化疗。医生会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
肺癌的外科手术透过胸腔镜(微创)或传统开胸手术进行,患者须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切除的范围视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肺叶切除术:仅切除一片肺叶
•双肺叶切除术:切除两片肺叶
•肺切除术:切除整边肺

0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的原理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线集中对准肿瘤照射,过程是无痛的。高能量放射线能破坏癌细胞中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促使癌细胞凋亡。
放射治疗属局部治疗。第 I 及第 II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因身体状况或其他因素不适合接受外科手术,可考虑进行根治性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目的是尽量清除癌细胞,故放射线的剂量会较高。
传统的根治性放射治疗需接受多达 30 次至 35 次,逢星期一至五进行,星期六、日休息。如果肿瘤没有肺门淋巴的转移,更适合做「躯体立体定位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疗程一般为 1 次至 8 次,大多隔天进行,在两个星期内完成治疗。
第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身体状况理想,可采用同步放射治疗和化疗作首要治疗方法。部分肿瘤适合一个较短时间的放射治疗和化疗。完成疗程后,如反应理想,肿瘤明显缩小,可透过外科手术切除。
至于第 IV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作用主要是纾缓症状,例如肿瘤引起的咳嗽、咳血、胸部疼痛、呼吸困难或气道阻塞,以及由癌细胞转移引起的种种不适,例如骨转移引起的骨骼疼痛。纾缓性放射治疗的照射次数和副作用相对较少。

03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又称「化疗」)是肺癌常用的治疗方法,属全身性治疗。原理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或使其停止分裂,从而令其凋亡。
化疗分口服和静脉滴注射两种。口服化疗药物可在家中服用;静脉滴注一般在医院门诊或肿瘤科诊所进行。
医生会根据肺癌的类型、病情的分期,以及病理及分子检测的结果来为患者选择化疗药物、剂量和疗程的长短。患者接受的第一个化疗方案称为一线化疗。倘若一线治疗无效,患者需转用另外一个化疗方案,称为二线化疗。
常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药物包括:
• 顺铂(Cisplatin)• 卡铂(Carboplatin)• 吉西他滨(Gemcitabine)• 长春瑞滨(Vinorelbine)• 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 多西紫杉醇(Docetaxel)• 培美曲塞(Pemetrexed)
医生可能只处方一种化疗药物,也可能结合两种或以上的化疗药物以增强疗效。不同的化疗药物有不同的用药规律,一般每3 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每次化疗周期结束后约有 2 至 3 个星期的休息时间,使患者得以从副作用中恢复。
就非小细胞肺癌而言,化疗可用于手术前,务求令肿瘤缩小和杀死胸腔淋巴结中的癌细胞,使手术变得可行或易于进行;也可用于术后,务求清除可能仍潜藏体内的癌细胞,减低复发机会。对于无法以手术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由于癌细胞已经扩散,治疗性质为纾缓。这阶段,医生大多建议使用化疗药物来控制身体各部位的肿瘤,延长患者的存活期。

04标靶治疗
标靶药物的原理是锁定特定的肿瘤生物标记做出攻击,由于作用精准,对身体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副作用亦较轻,唯并非适合每一位患者。

目前,适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靶药物大致有以下几类: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Inhibitor,TKI) 适用于经基因测试证实肿瘤属「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个案。
EGFR 基因突变型肺癌占所有非小细胞肺腺癌个案的 30% 至40%。
EGFR 是一种蛋白,有时会在肿瘤表面大量出现,令癌细胞迅速增生。酪氨酸激酶抑制(EGFR TKI)可针对 EGFR 基因突变,阻断其生长讯息,从而令肿瘤凋亡。现时,EGFR TKI已被核准作为 EGFR 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一线治疗选择。
目前,市面上几种口服 EGFR TKI 包括:
• 吉非替尼(Gefitinib)• 厄洛替尼(Erlotinib)• 阿法替尼(Afatinib)• 达克替尼(Dacomitinib)• 奥希替尼(Osimertinib)
大部分接受 EGFR TKI 的患者都能在一段时间内对治疗有良好反应,唯最终会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治疗失效和病情恶化。当中最常见的抗药机制为 EGFR T790M 基因突变(约占 50% 至 60%)。在此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抽血作液体活检或再次进行活组织检查作基因检测。倘检测结果证实为EGFR T790M 基因突变,可考虑第三代 EGFR TKI奥希替尼(Osimertinib)或其他治疗选择。
间 变 性 淋 巴 瘤 激 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抑制剂
在所有非小细胞肺腺癌个案中,约 5% 患者的肿瘤带有 ALK基因突变。ALK 基因突变属融合基因,由两个正常基因意外错位而形成。ALK 融合基因会刺激癌细胞不断增生及扩散。
医生会利用基因测试来确定患者的肿瘤是否出现 ALK 基因突变,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使用口服标靶药「ALK 抑制剂」。
ALK 抑制剂已被确认为 ALK 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的有效一线治疗选择。
目前,市面上几种 ALK 抑制剂包括:
• 克唑替尼(Crizotinib)• 布吉替尼(Brigatinib)• 色瑞替尼(Ceritinib)• 阿来替尼(Alectinib)• 劳拉替尼(Lorlatinib)
抗血管新生标靶药(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GFR)主要作用为抑制肿瘤的血管增生,截断癌细胞的养分供应而使其凋亡。
施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并须结合化疗使用。较常使用的 VGFR 为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及雷莫司单抗(Ramucirumab)。主要副作用包括出血、血压高和蛋白尿。

05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有别于传统的治癌概念,并非直接攻击肿瘤,而是透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癌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具自我抑压的机制,此机制好比出境过关必经的「检查点」(Checkpoint),当侦测出因为一些外来入侵者或不属于自身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在驱赶或消灭成功后仍然过分地启动免疫反应,就会启动「检查点」将免疫系统下降至正常水平。然而,狡猾的癌细胞懂得利用「检查点」的机制,避过免疫系统的侦测。
医学界发现,部分癌细胞表面存在着一种称为 PD-L1 的蛋白,一旦与 T 细胞上的 PD-1 受体结合,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便会被刹停,T 细胞也就无法辨识出癌细胞,任由其在身体内生长和扩散。换句话说,只要阻止 PD-1 受体与 PD-L1 蛋白结合,免疫系统的功能就可以正常发挥。免疫治疗的药物正是针对此机理应运而生的。
免疫治疗药物类型
医生会根据病情和临床数据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免疫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以静脉滴注方式施药,通常每隔 2 至 3 星期一次。疗程进行期间,医生会密切监察患者的身体情况,藉此调配合适的注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