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中王爷的妾为何叫格格?为何不叫侧福晋?

如题所述

皇帝的女儿是公主,皇亲贵胄的女儿就是格格,这就是清朝对于格格这一称号的正式规定。但是在不那么正式的情况里,格格也被用来称呼其他地位高贵的女子。另外,皇子府中的有些低位侍妾,也称为格格,就比如《如懿传》中的高氏。

历史中的红颜格格

首先要来说道一下的典型例子,就是《如懿传》中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高晞月。高佳氏是汉军旗包衣出生,她的身份和正福晋富察氏以及侧福晋辉发那拉氏相比差了许多,所以在选秀之时,她只能成为宝亲王弘历的侍妾,为了名号好听一些,府里的人都称她是格格,虽然最后封妃,但是到死她都在遗憾有一个拖累自己的家世。

和她一样同为格格的还有海兰,也就是之后五阿哥的生母,愉妃娘娘。愉妃娘娘也是汉人,本来是弘历王府中的绣娘,有一次醉酒时,宝亲王宠幸了她,奈何她的出身太低了,宠幸之后连侍妾身份都没有得到便被忘记了,幸好女主角青樱善良,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成为了侍妾,但是成了侍妾之后,她因为出身依旧被很多人看不起,被府里下人刻待,被身份高些的姐妹欺负。

弘历的侍妾们也不是个例,《清史稿》载: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弘历的母后钮钴禄氏,在雍正还是皇子之时,也只是府里的格格而已。她年轻时也经历了不少磨难,什么被送出宫清修,份位升降,幸好最后母凭子贵,成为了孝圣宪皇后。获得了一世福泽绵长。

皇族无情,红颜冷清

看着这些女子们,本来可以寻一个家境殷实的小康之家嫁了,成为小户主母,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可是家族或是自己非要去趟满清贵族这一趟浑水,最好的结果就是像孝圣宪太后,早年充满折磨,但是最后有了指望。

但是她们的母家也比不过正室福晋,连侧福晋也比不过,想要母凭子贵,得不到母家支持,若无皇帝长久的宠爱,难度也不小。最后的结局,可能是高氏那样,在深宫中青年病死,死后得到象征性的追封,也可能像海兰那样,想要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最后却儿子早逝,黑发人送白发人不说,还一生困于宫中,孤老而死。

福晋就不一样了,母家支持,自己又有名分,新皇登基以后,有机会成为皇后,生下的孩子也是嫡出子,就算朝代更替,新皇在礼法之中也不得不尊称自己一声太后,让自己安度余生。

那些曾是格格的低位女子,也只会成为后宫里一丝冷清的叹息,或被陪葬,或是去看守皇陵,或者在某个角落等待死亡。

那些侍妾,之所以叫做格格,不叫福晋,也不叫侧福晋,是因为机遇,也是因为身份的鸿沟。最后她们只剩下的,只是后宫中的一缕孤魂。

参考资料:《如懿传》《还珠格格》

百科词条“格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1

其实在《如懿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清朝的等级制度,在清朝历史中等级是比较森严的。至于剧里面,为什么王爷的妾叫格格而不是叫侧福晋是有原因的,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等级森严

在《如懿传》里面侧福晋和格格是不能乱叫的,因为虽然她们都是被称作王爷的妾,但是她们之间是有着严格等级的。最低级的就是通房,然后是格格,格格之上是庶福晋,侧福晋。而王爷的妻子就被称为福晋。侧福晋的位分是有数量限制的,但是格格和通房,这些是没有限制的,可以要多少有多少。但是她们之间晋升位分的等级也是管理的比较严格。一般只有对皇家子嗣有功或者是深得王爷的喜爱,才会有机会把自己的位分往上升。不然的话,就只能一直保持着原来的位分。

出身背景

第二点就是小妾们的出身背景了。因为一般能够当王爷小妾的基本上都是由皇上赏赐下来,或者是其他大臣们自己献给王爷的。而皇帝赏赐下来的时候都会根据这些女人的出身背景来决定她们的位分高低,出身越高位分自然越高,出身越低,位分自然就低。而侧福晋一般都是身份比较高贵的女人,能够配得上王爷的才会被皇上封为侧福晋。如果自己父亲官职比较低的话只能被称为格格或者是通房。但是这些格格和通房,在后期如果她们父亲或者是父兄家中有人官职晋升得到皇上的看重,她们的身份也会水涨船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王府里小妾们的等级。如果想要早日成功被王爷册封为侧福晋的话,要么就靠自己的努力,要么是靠自己家族助力没有其他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20-12-17
你想封谁就封准,要皇帝准许下旨才能封,当然私底下爱宠哪个皇帝就管不着了。
第3个回答  2020-07-30
被《还珠格格》误导了,其实清朝皇帝的女儿称呼公主,格格是大公王家女儿未出嫁前的称呼,
第4个回答  2020-04-21
因为在清朝的时候,亲王的侍妾可以分为庶福晋和格格两种。而侧福晋则是王爷的侧室,与妾的身份不一样。一般来说,王爷的侧福晋是有固定数额的,而格格位置的人数不限。同时,侧福晋的地位也比格格的地位高。在清朝,亲王的侧福晋都是满族和蒙古族的贵女,而汉族的通常被封为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