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多样性

如题所述

3. 1. 1 种类组成

云峰山保护区属于冀热山地的燕山山脉。由于冀热山地北边与内蒙古高原毗邻,南边相连华北平原,因此,动物区系组成既有蒙新区成分,也有东北区成分。保护区目前属于市级保护区,与其他保护区相比面积较小,仅 30. 09 平方千米。根据调查和资料分析云峰山地区有哺乳动物 6 目 16 科 32 种 ( 见附表 2) ,仅占全国 6. 31% ( 张荣祖,1999) ,占北京地区兽类总数的 55. 17%,属于兽类资源相对贫乏地区,但仍有 3 种为中国特有种 ( 川西长尾鼩、岩松鼠、复齿鼯鼠) ,5 种主要分布于我国。

3. 1. 2 动物区划

动物分布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反映动物对现代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是动物分布历史变迁的结果。云峰山地区的兽类区系组成以古北界兽类为主,占总数的 62. 5%。其中啮齿目动物种类最多,占总数的 43. 75%,其次是食肉目动物,占 21. 87%。啮齿类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直接关系,因为鼠类体型较小,适应能力强,喜伴人生存,大量农耕区和居民生活区的开发建设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 1. 3 群落分析

云峰山山区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人工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山顶草甸、林间草地等。落叶阔叶林中较大的兽类有猪獾、狍和豹猫,啮齿类动物以大林姬鼠和中华姬鼠为主。人工针叶林中兽类组成明显少于落叶阔叶林,除中华姬鼠和大林姬鼠外,棕背鼠数量也较多。山顶和林间草地灌丛中分布有狍、斑羚、豹猫和猪獾等,啮齿类动物以大林姬鼠最多。落叶阔叶林中兽类组成较为复杂,分布有刺猬、小麝鼩、草兔、黄鼬、赤狐等,岩松鼠和花鼠的数量也较多,但数量明显少于林中。在农田居民区,由于受人为活动影响,兽类种类和数量均较其他环境中稍少,只有岩松鼠、花鼠、黄鼬、刺猬等较为常见。

从动物的地势分布看,绝大多数生活在中低山区,占总数的 90%以上。由于平坦地势较少,因此平原地区动物种类也很少,主要是啮齿类动物。从生境类型分析,生活在森林和灌丛中的动物占绝大多数,如体型较大的食肉目动物和偶蹄目动物,其他一些小型动物也生活在此类生境中。农田中主要是鼠类,还有刺猬和草兔等。居民区和河流水库地区则以鼠类为主。

3. 1. 4 现状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和采访,云峰山地区兽类中,常见种 9 种,普通种 8 种,少见种 15 种。数量较多较常见的是草兔和狍。据村民介绍,近些年在上山经常可以看到狍子。本次调查在野外也直接见到狍实体 3 次,这与近年来的森林保护和禁猎有直接关系。根据采访记录分析,该地区豹、狼和豺已多年未见,因此未列入名单,估计很早以前有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些物种在本地区逐渐消失。花面狸和斑羚在 10 ~20 年前可见,但近些年没有发现,估计数量很少或已消失。野猪和赤狐近些年能见到,这些种类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由于保护和禁猎,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加。岩松鼠和花鼠在保护区内分布广泛,特别是山区干果林中尤为常见,甚至造成危害。据当地居民说山里岩松鼠的数量在增加,花鼠的数量有所减少,这两种物种占据的生态位较为相似,因此竞争会导致一个种群数量增加,而另一个则相反。山区一些撂荒地中还有棕色田鼠的分布。

3. 1. 5 常见种类介绍

( 1) 刺 猬 Erinaceus europaeus: 别 名 刺 球,英 文 名 Amur hedgehog。

刺猬体型较大而粗壮,背部及体侧被硬棘,吻尖,尾短,耳不超过周围棘长。主要生活于灌丛、草地、荒地、森林等多种环境中,亦出没于农田、瓜地、果园等处。杂食性,主食昆虫和蠕虫,亦喜食瓜果蔬菜。在云峰山地区刺猬可见,会对农作物、蔬菜有些影响,但数量不是很多,适当管理不会造成危害,相反应该加强保护和宣传。

( 2) 黄鼬 Mustela sibirica: 又称黄鼠狼、黄狼,英文名 Sibe-rian weasel。

黄鼬身体细长,四肢短小,鼻部及两眼周围暗褐色,上下唇白色,肛门腺发达。黄鼬两性个体大小明显异型,一般雄性340 毫米 ~ 400 毫米,雌性为 280 毫米 ~ 340 毫米。头细颈长。尾长约为体长之半。黄鼬全身棕黄色,毛色随地理环境和季节不同而有差别。冬季棕黄色,夏季毛色泽深,为程度不同的暗褐色。黄鼬是食肉类小兽,适应性很强,无论寒冷地区、炎热地带、山区平原、干旱、沼泽地区都能栖息。它在河谷、岩石下、树穴中、草丘、石堆里,柴草垛中都可以做窝栖息。它对人造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生活在市中心,能在居民的住宅内繁殖。黄鼬在冬季多在早晨、黄昏时出穴活动,其他季节白天也活动。哺乳幼鼬期白天活动更加频繁。黄鼬独栖,身体灵便,动作敏捷,善疾走,它能钻岩缝和穴洞,也能爬树、爬墙、游泳。它的食性极为广泛,从无脊椎动物到小型哺乳动物,从水生到陆生,凡是它能捕捉到的或挖掘到的各种小型动物都是它的食物。如两栖类: 昆虫、鸟、鱼等,但主要是鼠类。黄鼬在10 个月左右性成熟。它每年2 ~4 月发情,夏初产仔。年产一胎,每胎 7 ~8 只。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为常见种。

( 3) 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英文名 hog badger。

身体肥壮,四肢短健,前爪强大锐利。鼻吻部狭长而圆,形似猪鼻。背毛棕黑色,颈背有一条短宽的白色纵纹; 两颊在眼下各有一样污白色条纹。猪獾不但长有一个惯于抬头嗅闻和拱土翻泥的 “猪鼻子”,而且性凶力猛。猪獾身强体壮,善于挖洞穴居,洞有 1 ~2 个开口,垂直而下深 1 米左右,最深的立洞可达 8 ~9 米,洞内干燥而不凌乱, “卧床”上还铺有舒适柔软的干草作为床垫呢! 为贪图凉爽,夏天也有用树叶筑窝而露宿林中的情况。雌獾是多情的动物,每当立春前后,它们就会主动的追逐配偶,向雄獾献媚,与之交配,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中是非常罕见的。猪獾既爱吃蚯蚓、蝼咕、天牛、泥鳅、黄鳝、蛇类、蜥蜴、田鼠等动物性食物,也喜欢吃玉米、小麦和花等农作物,益害并蓄,难评高下。生活于深山中,数量不多,本次调查野外在边庄子山沟深处见到一只。

( 4) 赤狐 Vulpes vulpes: 又称红狐、草狐和狐、狐狸等,英文名 red fox。

赤狐,面长嘴尖,耳长直立,尾长蓬松,躯体纤维,四肢较短,背毛呈棕黄色或棕红色,两耳背面和四肢为黑色,吻部呈黄褐色,喉部、前胸、腹部毛色浅淡、而呈白色、或多白色。尾根为红褐色略带黑色,尾尖呈白色。被毛颜色和长度随地域不同,有较大差别。体长 60 ~90 厘米,体高 40 ~545 厘米,尾长 40 ~60 厘米,体重 5 ~8 千克,赤狐是狐属动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高的一种,在我国分布有 5 个亚种。赤狐目前也有人工饲养,但数量较少。赤狐毛色基因丰富,是培育彩狐的基础。在采访中,当地居民说有人见到狐狸,但估计数量很少。

( 5) 豹猫 Felis bengalensi: 英文名 leapod cat。

豹猫体形大小与家猫相似。全身棕灰色或棕黄色,从头顶至肩部有 4 条褐色或棕黑色纵纹,中间两条断续相接往后延伸到尾基。眼的内侧有 2 条纵形白纹与黑纹相间排列。体侧、腰、臀、四肢外侧和尾上均有梅花状黑斑。豹猫是生活在山谷、灌木丛和竹林里的一种野猫,单身独居或雌雄双栖,极少集群,也不与同类的其也成员交往。主要在清晨、黄昏或夜间出洞活动,到田间或水边觅食。豹猫生性凶野,经常匍匐在斑驳离陆的灌丛中或阴暗处,静候伺机出袭正在入眠休息的野鸡、鸟类、老鼠、野兔,甚至还敢于向貉和獾发起猛烈的进攻。此外,也喜欢捕食水塘里的小鱼。豹猫在早春季节配对,母猫的怀孕期约两个月。临产母猫大多在朝阳的树丛中,选择一片略为下凹的地面和上边能够避雨挡风的地方,有杂枝乱草铺成一个非常简陋的窝巢作为分娩育仔场所。4 月产仔,每胎 2 ~ 4 只。在保护区内数量很少,难得一见。

( 6) 草兔 Lepus capensis: 又称山跳子、跳猫、蒙古兔,英文名 cape hare。

草兔体形较大,体长平均 443 毫米,体重平均 2013 克。体色变化大,由沙黄色至深褐色; 尾背均有大条黑斑,其余部分纯白; 腹部纯白。尾长占后足长的 80%,为我国野兔尾最长种类。耳中等长,占后足长的 83%。上门齿沟极浅,齿内几无白玉质沉淀。主要栖息于农田或农田附近沟渠两岸的灌丛、草丛,山坡灌丛及林缘。主要夜间活动。听觉、视觉都很发达。年繁殖2 ~3 窝,每窝2 ~6 仔。主要以玉米、种子、蔬菜、杂草、树皮、嫩枝及树苗等为食,对农作物及苗木有危害。肉可食,是一种典型的狩猎动物。在保护区内分布广泛,数量多,常见种。

( 7) 岩松鼠 Sciurotamias davidianus,英文 Rock Squirrel。

岩松鼠体长150 ~250 米,体重200 ~300 克。耳壳后有灰白色斑。背毛深褐色,体侧、四肢外侧为黄褐色,腹面包括四肢内侧为淡搞黄色,眼周淡黄色眼圈。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等多岩石地区。半树栖半地栖。白天活动不冬眠,在石缝中做窝。以野生植物种子、果实为主要食物。繁殖期 3 ~ 9 月,年产两胎,胎产 2 ~4 仔。数量多时可危害树木和农作物,为中国特有种。岩松鼠在本地区为优势种,数量很多,竞争力强,与花鼠争夺生态位,其数量渐增,而花鼠数量有所下降。

( 8) 狍 Capreolus capreolus: 英文 Roe Deer,又称狍子、狍鹿、野狍。

狍体形小,夏毛棕黄色,冬毛浅棕色。颈长,尾甚短,具白色臀斑。雄性具角,无眉叉,用在中段以上分三叉,主干有许多 “珍珠”疙瘩。体重 25 ~ 40 千克,体长 100 ~ 140 厘米。栖息于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塔头草甸、采伐迹地。家庭式群栖。主要取食木本植物的枝叶、草本植物、截类、苔藓。8 ~ 9月发情,翌年 4 ~5 月产 2 仔。数量逐渐增加,经常看见。本次调查见到了实体和新留下的痕迹。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数量逐渐增加,经常可见。

( 9) 野猪 Sus scrofa: 英文名 Wild pig。

野猪体形似家猪但睑部较长,吻部较尖。四肢短,尾细长。雄性具发达的犬齿,呈擦牙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是棕黑色或棕褐色,也有土黄色; 腹面较背面毛色淡。体重 140 ~200 千克,体长 100 ~120 厘米。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也出没于林缘耕地。群居。杂食,取食植物枝条、藻类、某些植物的种子,也吃一些农作物和动物性食物。1 ~ 1. 5 岁性成熟秋末发情交配。翌年 4 月产 4 ~6 仔野猪虽然没有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但属于 “三有”动物 。据当地村民介绍最近几年有人看到野猪。野猪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哺乳动物,只要不人为的过度捕杀,种群可以很快恢复,在有些地区野猪已造成危害,但云峰山地区野猪数量还较少,需要加强保护。

( 10) 斑羚 Naemorhedus goral: 又称青羊。英文名 common goral。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羚体形较小,吻鼻端裸露,向后延伸至鼻孔之后。四肢短,蹄狭窄。上体呈亮棕褐色或灰褐色,尾黑色。具白色或棕白色喉斑; 下体毛色与上体相似,但略淡而稍灰。雌雄具角,角短直。体重20 ~30 千克,体长102 ~160 厘米。栖息于高山林带或峭壁探岩。独栖或成对活动。晨昏在山坡、林中草地、溪边取食灌、乔木的嫩枝、叶和青草等。冬宋春初发情交配,翌年夏产 1 仔。前些年在保护区核心区的古石峪,据当地居民讲见到过斑羚,近些年没有见到。由于保护区属于燕山山脉,西北面毗邻河北的云雾山,山体相连,生境相似,不同区域动物群落会彼此交流。尽管本次调查没有发现斑羚,但有可能有分布。随着保护区的建立和完善,环境的优化,仍会在保护区内生存繁衍。

( 11) 西长尾鼩 Soriculus hypsibius,中国特有种。

西长尾鼩体形似小家鼠但稍小,吻鼻尖长,吻侧有长项。通体鼠灰色染棕色。被毛短柔细密,丝绒被毛短柔细密,丝绒状。耳壳圆,露于毛被外。尾较长,平均为体长的 80% 左右。尾末端毛较长,形成笔状毛束。前后足均具五趾。上颌每侧具 3个单尖齿。除臼齿外,其余各齿或多或少染栗红色。

( 12) 复 齿 鼯 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英 文 名 Flying Squirrel。又称橙足鼯鼠,是中国特有种。

复齿鼯鼠体形较小,长 250 毫米,重 370 ~575 克。体毛储褐色,耳基部被有暗褐色长毛束。四足皆授红色,前后肢间有飞膜相连。飞膜外缘背腹交接处为灰白色。腹面灰白。主要栖息海拔 1200 米左右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昼伏夜出,筑巢于树洞、岩洞或树枝。以植物茎叶为食。每年繁殖一次,胎产1 ~ 3 只。

有关云峰山保护区的其他哺乳动物特征,详见哺乳动物名录 ( 附录 2)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