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哪一个官职更大?

如题所述

县令和知县,大家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都是县长。但是县令和知县也是有差距的。一个是地方选的,一个可是朝廷派过去的。

听"县”,许多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起始于秦朝。其实并非如此,战囯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但是,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干涉。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7

县令和知县是有区别的,县令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知县是自宋之后才出现的新职称。县令正五品,知县为正七品,官职上说,县令大于知县。自战国时期到宋朝期间,县令的权柄极大。在宋朝之后,知县的权柄就开始超越县令。

我们先来说说县令这个职位,在战国时三晋和秦都已出现了县的行政级别,而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即为令,称之为县令。到战国末期,诸多国家已经实行郡县制,其中郡大县小,县令就是一县之主。

等到了唐朝,县令的职权到达了顶峰。县令的职责包含了治理百姓,教化相善,惩治治下的奸恶之人,处理治下的诉讼案件,处理各项闲杂事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不耽误农时,还要统计一县的人口,田亩以及钱粮出入,还要探明治下是盗贼山匪多少,这些都是要登记造册上报朝廷。

五代时,地方藩镇割据,县令成了藩镇税收的工具,反而没有之前的职权那么大。

而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发明了一项制度,一县之长不再由地方官员担任,改由朝廷直接委任。这些外派的官员先不说能力,起码是深受皇帝信任的,这一部分官员成为一县之长后被称为知县事,简称为知县。这一项制度极好的完成了中央集权,避免了再发生地方割据事件。县令也慢慢变成了虚职,知县接过了县令的职权,在实权上超过了县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17

县令和知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官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受历史影视剧和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县令就是知县,官一样大。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从历史的进度来看,两者有明显的差别。那么,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个官职更大呢?一听“县”,大多数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开始于秦朝。其实不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而且,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管。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细小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大减少,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

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那么,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第3个回答  2019-11-17
县令和知县,大家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都是县长。但是县令和知县也是有差距的。
第4个回答  2019-11-17
县令和知县也是有差距的。一个是地方选的,一个可是朝廷派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