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为何壮志难酬?

为何壮志难酬?

主要还是因为他这个人太过于耿直,不会委曲求全,所以说不受人的待见。他的意见在官场上也受到别人的打压,所以他壮志难酬。


1,俞大猷的性格问题

俞大猷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学识的将领,因为他所用的兵法就是来源于易经。通过对1斤的研读,他把兵法比作做人的五个身体部位。在当时的抗倭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个人性格比较刚烈,不会委曲求全。他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将领,所以他身上有君子的自傲,她认为像别人委曲求全是对于他人格的一种侮辱。所以说当时的总兵和官场上很多官员都不喜欢他,他的升迁之路也因为这个得到了影响。而且他这个人不喜欢与人计较,觉得他的本分就是率领军队抵抗倭寇。所以虽然他打过很多胜仗,但有一些胜仗都被别人冒领了功劳,但是他并不以为意,仍然是全力打击倭寇。


2,受上司冷落

俞大猷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是被上司所冷落的,当时统领江浙一带的总兵很不喜欢他。并且这个人疾恶如仇,对于总并对一些官员的贿赂是直言不讳的。所以说观察上很多的官员都想方设法打压他,怕他说实话。最后因为皇帝对他的印象很不好,所以他多次被罢官。

综上所述,他这个人之所以会壮志难酬,主要还是因为他不懂人情世故不会钻研官场。总得来说这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2
明朝文官与武将的施政方针在根本上是矛盾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虽然战功卓著,但最终也没逃脱被罢职的悲剧,俞大猷,和戚继光一样因屡遭参劾,最终也壮志难酬。
因为文官一贯以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遵循着“中庸”思想,但是当社会和经济出现巨大矛盾,政治无法调和的时候,百姓可能就会兴兵起事以谋求生存,这在文官看来是施政的巨大失败,而对于领兵作战的武将而言,他们所受的训练和所处的环境要求他们必须克敌制胜、勇往无强,战场上的勇猛杀敌在文官看来却是血气之勇,即使是克敌制胜,也只是被看做是局部的、短暂的成功。正是因为政治观念的巨大差异,在文官和武将之间存在着一条永远都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文官在势力远远大于武将,明朝尤甚,重文抑武,倭患四起。
第2个回答  2019-10-23
俞大猷常常有功无赏,有过则必遭严惩,处处受制,动辄得咎,仕途布满荆棘。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的曲折与坎坷。相较而言,戚继光的官运可谓一帆风顺,似乎处处都有“贵人”照应,即使出现过失,也有人出面替他遮挡掩饰,总能化险为夷。这也就导致了俞大猷的名声不如戚继光的原因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仍旧惺惺相惜,相处融洽,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从未发生过节,是一对忘年之交。两人还在厦门万寿岩潮音洞前的巨石崖壁上一同题刻和诗,诗壁至今犹存。在歼灭徐海、进剿平海卫等重大战役中,他们联手御敌,总是密切配合,屡建奇功。
俞大猷是一位廉洁的将帅,对部下颇有恩惠,数建奇功,名震南部疆土。他负有奇节,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他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之立祠祭祀。
第3个回答  2019-10-23
因为明朝重文轻武,若朝中没有交好的文官,武将是很难有所作为,出了事也不会有人替自己说话,所以俞大猷壮志难酬。而戚继光因有胡宗宪张居正等人相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第4个回答  2019-10-23
于打球,在戚继光没来之前也是很矬的一个人,其实这个大家都知道呢,虽然说呃你大球抗倭寇也是很出名的,但是他是在和戚继光一起的时候再出名的,之前并没有这么出名啊。
在明朝的这种环境体制之下,壮志未酬的话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你想想看嗯,海瑞都是这样子的话,其他人不更是如此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