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沫若去世后,为什么于立群选择了自尽呢?

如题所述

郭沫若的头衔很多,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就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来看,他的许多成就足以让他被后人称为民国时期的才子。

但是,人们对他的态度却褒贬不一。

有人赞美他的文采,有人则否定他在感情上表现出的“人品”。

而否定他的一众人中,就有与郭沫若同时代的大文豪鲁迅。

鲁迅曾评价郭沫若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所谓“珂罗茨基”就是“地痞流氓”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鲁迅眼里,郭沫若是才子不假,但是也是一个“浪子”。鲁迅的评价可谓是十分尖锐了。

但是,面对这样尖锐的评价,后世有许多朋友却说“十分贴切”,这是为何?

如果我们知道郭沫若去世后,他的第三任妻子于立群自尽的原因,或许便能明白一二。

据记载,在郭沫若病逝后八个月,于立群自缢身亡。

关于她死亡的直接原因,主流说法大抵是于立群收拾郭沫若遗物的时候发现他与自己姐姐往来书信,继而知道了一些以往不知道的事情,同时外界形势也不好,内外打击让她焦虑、失望、悲伤,继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然,这也是一种说法,大家可做个参考。

那么,就这种说法来说,于立群死前看到的书信里写了什么呢?为何鲁迅会讽刺一代才子郭沫若为“地痞流氓”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1、郭沫若与最后一位太太的相识与相知

于立群严格意义来说,是郭沫若的第三任正式妻子,也是陪伴郭沫若晚年的女人。

但是她的一生命途多舛,充满不幸。

郭沫若爱上她,原因之一在于她身上有她姐姐于立忱影子。

没错,郭沫若曾经和于立群的胞姐有过一段爱恋。

而于立群本人本身也是一个灵动的姑娘,十分吸引人。

关于第一次见面,郭沫诺眼里的于立群是这样的:

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由此可见,郭沫若于初见就对于立群印象特别好。

那个时候,于立群对年长自己24岁的郭沫若,更多是尊敬和爱戴。

之后二人多次接触,便渐渐有了感情。再然后,在多番接触之下,二人相爱并结婚,还生了几个孩子。

2、郭沫若与于立群姐妹的“情感纠葛”

但于立群的结局并不大好,她和她的姐姐一样,选择了自缢。

据记载,于立群和郭沫若相知相爱以前,在日本的郭沫若便和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相识。

而于立忱虽然被当时《大公报》社长追求,她本人却痴情于郭沫若。这让当时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十分忧虑,毕竟于立忱热情大方,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姑娘。

但是,即便这样,郭沫若和于立忱的感情还是无疾而终。

因为《大公报》不再提供于立忱在日本的费用,于立忱被迫回到上海。

身体不好的她在疾病和抑郁的折磨下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于立群虽然成功和郭沫若走到了一起,但其人生看起来也并不安稳,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命途多舛。

解放前,于立群因为身份等诸多因素,四处奔走,难以有安稳的日子。

解放后。虽然相对安稳了些,但是因为身体患病的原因,她常年和郭沫若及子女分开,在医院治疗。

后来,迎来了“压迫文人”的特殊时期,她的两个儿子没能挺过去,英年早逝。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让于立群和郭沫若受到重大冲击。

1974年,郭沫若身体每况愈下,那一年的12个月,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一年住了大约7次院。

1978年,郭沫若去世。

而郭沫若去世后的八个月,于立群便自缢身亡。

关于于立群自缢身亡的原因,主要说法是这样的:

她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复杂的形势、以及于此形势中逝去的两个儿子,让她悲欲绝;二来是她在整理郭沫若遗物的时候,发现郭沫若与自己姐姐的书信,书信中记录了她姐姐曾为郭沫若怀孕,而郭沫若也因此辜负了她的姐姐等等事情。

也就是说,郭沫若间接促使于立群的姐姐结束生命。

而关于姐姐和郭沫若的事情,于立群知之甚少。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在复杂而悲愤的情绪冲击下,于立群选择自缢也不是说不过去的事情。

3、鲁迅:郭沫若是才子更是“浪子”

明白了于立群的死,再来评说鲁迅对郭沫若的评论,便比较好理解了。

在鲁迅眼里,郭沫若有些“抛妻弃子”的味道。也就是我们题目中说到的“浪子”。

我们知道,郭沫若经历过包办婚姻,为了对包办婚姻表示抗拒,他婚后5天就去日本,在那里认识了佐藤富子,二人相伴20年,并且还生下了5个孩子。

之后郭沫若在乱世回到上海,佐藤富子这边过了10年才重新拥有他的消息。当佐藤富子再次找到郭沫若的时候,他已经有了新家庭。

于此,作为一个男人,郭沫若确实“多情”又“无情”。

同时,郭沫若曾和于立群的姐姐有过一段感情,最后又和浪漫天真,小自己二十多岁的于立群在一起了。

这么丰富的感情经历,在耿直的鲁迅先生眼里,确实会让他做出“才子加流氓”的评价。

而郭沫若“多情”又“无情”的性格,或许早在于立群和他相遇时,就为于立群自缢身亡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鲁迅先对郭沫若的“严苛评价”,许多人还是持赞成一件的。

但鲁迅也是实事求是的,毕竟他虽不喜欢他,但依旧承认郭沫若之才。

写到最后,问题来了,遇到让人心动的多情才子,你是爱还是不爱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9

郭沫若与于立群两人相比,前者的名气度要稍微大于后者。对于郭沫若的认知,我们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课本。其实很少人知道两者是夫妻关系,因为于立群这个女人比较低调。郭沫若这个男人其实是有些滥情的,他有过婚内出轨和多次婚姻经历,可以这么说,他对于婚姻是不忠诚的。他的第一任妻子便是张琼华,是典型包办婚姻的牺牲者。两人根本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婚姻破碎也是在情理之中。后来郭沫若留学日本,因缘巧合下结识了个日本女子,两人从相知到相恋最后成婚 。

他的第三任女人是个地下情人,郭沫若没有给她名分,这个可怜的女子便是于立群的姐姐。其实于立群的姐姐也是个挺深情的人物,随意听信郭沫若的花言巧语。最后由于怀孕这个消息被他得知后,郭沫若坚决不要这个孩子,在伤心之下于立群的姐姐自杀了。也许郭沫若也觉得自己该安定下来了,所以后来找了老实本分的于立群,作为其最后一任妻子。他们二人在一起生活了大约40多年,婚姻关系算是比较稳定的,更何况女方还为男方孕育了6个孩子。

如果说郭沫若对于立群没有真爱,只有逢场作戏的话,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两人的婚姻周期真的很长。要知道人的一生最多只有两个40年,郭沫若的大半年华都给了于立群,那其中肯定是有真爱成分的。要知道郭沫若的桃花还是有很多朵的,再加上他本人的才华也是不小,对异性的吸引力挺大的。同样的道理,在相处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于立群对郭沫若肯定也是有真爱成分。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要放弃自己的生命选择自杀。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儿子和丈夫都是极其重要的。可能有人就会问,丈夫离开了,不是还有子女陪伴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他们的一个儿子不幸被害身亡。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和加上自己丈夫的离去,这双重打击之下,难免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关于于立群最后选择自杀还有个说法,便是归咎于其姐姐的死去。一边是自己朝夕相处40多年的丈夫,另一边是自己骨肉相连的亲生姐姐,对于于立群来说都是不能分割的。自己的丈夫对于婚姻的忠诚度不高 ,有着典型的负心汉行为,所以一气之下于立群选择了自杀。其实最后这个版本是不太可信的,因为后来都有官方人士出来辟谣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07

于立群在得知郭沫若生前所犯下的事情之后毅然决然选择自杀的选择,对于于立群而言,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对其而言是一个最好的归宿,但同时也是一个最无力的内心反抗表现形式。“于立群自缢死亡于北京故居”的真实原因在历年的大众探讨中,早已不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了。

她身为郭沫若这一生中的最后一任妻子,只身陪伴了郭沫若先生近乎40年(1939年~1979年),直到郭沫若去世后(1978年6月)的生活中,于立群再也没有了往日平常的生活(于立群仅在郭沫若去世8个月后便自缢而死),面对着两个儿子的先后离世,再紧接着,于立群又在整理丈夫郭沫若遗物之时所无意发现的“隐藏了多年的秘密”,于是于立群便在综合因素之下,无奈选择自缢。当时乃至如今对于于立群的真实死因都以“抑郁症自杀”来公之于众,但我认为,这样的原因是否有些太过泛泛而谈了呢?

仅以我个人观点来评价郭沫若先生的话,如果不是肆意将其“风流情史”揭露开来,那么独独凭借其于文学上的价值和对新中国的社会价值而言,郭沫若先生必定会为国人所景仰,但同“新时期”的徐志摩一样,郭沫若也具有其自我的一部“滥情史”,有甚者竟为之所咬牙切齿。于是我便这样来概括之:世人皆知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斐然文才,但却唯独了解不了属于他自己的爱情。

郭沫若的一生中总共经历过三段正式婚姻,期间还夹杂伴有着风流情史。他的原配夫人张琼华在他游学至日本后为其坚守68年,在日本的郭沫若随后又寻至了第二任妻子郭安娜(佐藤富子),结婚之后,郭安娜为郭沫若诞下了四男一女,但郭沫若旋即又抛弃郭安娜和几个孩子,转身回国结识了于立群,也就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这期间,还有与他同居数年的恋情女友于立枕。


其一:丧夫之痛,孤独伊始

1978年6月,郭沫若先生终因重病而长期治疗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郭沫若的逝世,对于家国的损失是实为巨大的,但在此我们抛开其于国家的损失,单单谨先将视角回归到家庭方面。时隔郭沫若先生去世,年过花甲(62岁)的于立群夫人此时再也难以抑制自己对于丈夫去世的悲痛情绪。身心本就患有严重疾病的她,在丈夫去世的那一段时间里开始变得魂不守舍,她作为郭沫若的最后一任妻子,陪伴其至40年,她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和人生的最后时光都毫无保留地留给了郭沫若,这40年来,两个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两个人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学嗜好和生活乐趣。如今突遇猝世、先行离别的丈夫,对于于立群夫人而言,无疑于是巨大的精神打击。

其二:丧子之痛,孤独倍增

在丈夫郭沫若离世之前,于立群最先遭到巨大精神打击的事情便是——两个儿子的先后离世。于立群夫人在和郭沫若先生结婚同居后的40年里,先后总共为其诞育了四男二女(儿子郭汉英、郭世英、郭民英、郭建英,女儿郭平英和郭庶英),其中两个孩子仅相差一年先后死亡的现实对于立群和郭沫若产生了深远且巨大的打击,当时的于立群常年患病,如此一来,身心愈加俱疲、雪上加霜。

旧情曝光,悲痛交织

于立群的去世是缓慢的,但又是突然的。“缓慢的”是因为于立群在此之前便在原本疾病的基础上先后屡屡遭受到了两个儿子和丈夫的去世,这种压抑和折磨是长久积累而成的;“突然的”则是因为“40年前一封长信”的无意重见天日,加剧了于立群精神崩溃的速度,最终致其自缢而死。这封书信的发现就是40年前“丈夫郭沫若和胞姐于立枕的无果恋情”,想必大家多多少少也都有所涉猎。来自台湾的谢冰莹是于立枕的生前挚友,她曾于1984年发行过《于立枕之死》的文章,文中大致如此提到:1937年谢冰莹前去医院看望正在产房当中的于立枕,此时感情激动的于立枕刚刚打掉腹中胎儿,而这胎儿的生父,正是始乱终弃、不负责任的郭沫若,而后面对着郭沫若的滥情抛弃,孤立无援的于立枕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

但是这种说法在经过后世学者的相关探讨一下未免漏洞百出,只是谢冰莹的一篇《于立枕之死》并不能够甚为完全的说明问题。对之最为官方的说法是:于立枕于1934年被以报社记者的身份派往东京,随后便与早就相识的郭沫若来往甚密,至于两人之间发生过何事,确实没有存世资料可以参考。

第3个回答  2021-02-26
郭沫若以前跟于立群的姐姐结过婚,据说还生了孩子,但是被郭沫若拒绝了。而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在收拾东西时,发现了一张信。里面写的就是这个事儿。于立群经不住压力,选择了自尽。
第4个回答  2021-01-26
于立群与郭沫若的两个孩子都不是自然死亡这对于立群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再加上自己先生郭沫若的突然去世,雪上加霜,最终想不开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