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王孟诗派”,他一辈子都没有为官,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唐代诗人中也是罕见的。
南山归敝庐 牢骚毁仕途
开元十六年,年近四十岁的孟浩然离开隐居多年的鹿门山奔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孟浩然亦不能免俗。
到达长安后,大帝都的繁华、酒色生香、名士美女、无一不让出隐归俗的孟浩然跃跃欲试,正所谓“不羡神仙只思凡尘”
凭着他的满腹经纶频频参与各类才子聚会活动,并崭露头角。
在参加太学赋诗大会的赋诗连句活动中,他凭借“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倾倒满座公卿,以至于排在他后面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搁笔,因为他们觉得有孟浩然这朱玉在前,再怎么写都有狗尾续貂之嫌,孟浩然一时诗名远播。
孟浩然也因此踌躇满志,觉得此战必定功成名就,毕竟当时唐玄宗时代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随后的科举考试中,孟浩然竟然让人大跌眼镜的挂科了“应进士不第”。就像现在的学霸高考考场发挥失常了,遗憾的是那时候的科举绝对的一锤定音,没有现在的提前批、征集志愿之类的备选项,因此,这次不第意味着只能静待下科开考。
那种志在必得却惨遭滑铁卢的意外打击让孟浩然迅速颓废和消沉;
为了安慰他,好友王维把他带到了翰林院喝酒论诗。结果正巧遇到唐玄宗驾临翰林院,最初王维吓得把孟浩然藏到床底下,在唐玄宗接见过程中王维见陛下心情不错,又恐担上欺君之罪,就借机把孟浩然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也是爱才的皇帝,就命孟浩然出来相见。当孟浩然浑身筛糠地从床下钻出后,玄宗对他说:“既然你这么有才华,那就吟一首诗给朕听听吧。”
这应该算是一个极好的翻身机会,只要此时孟浩然对应得体,得到皇帝陛下的赞许,总会于仕途有裨益,或许唐玄宗一高兴,没准当场就赐给他个“同进士出身”呢。
结果,鬼使神差的孟浩然把落第后充满牢骚的《岁暮归南山》呈给了唐玄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上闻之抚然曰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翻译过来就是:唐玄宗一看这首诗顿时就很不高兴,生气地斥责“你孟浩然不求进取,而且朕原先也不了解你,更谈不上要有意抛弃你,你为何要如此诬陷朕?”因此,唐玄宗下旨孟浩然终生不予录取。
孟浩然因该属于运气好到爆棚但是没有自己没有拢住的最差的高考考生了,面对最高考官时候心理素质不够硬气,临场决断和取舍的能力欠缺就。
失落之余,孟浩然也没忘记答谢王维对他的帮助。写下了《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王维亦回赠《送别》,表达了无限惋惜的心情: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欲济无舟楫 求仕终不成
虽然这次失意,孟浩然内心还是有着对仕途的渴望的。
因为后来孟浩然又曾经写信给当朝宰相张九龄,表明自己的求仕意愿“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想要让张九龄保举他入朝为官,寻求仕途发展的可能。结果张九龄也不敢保举他,
命运之神再次于七年后的开元二十三年眷顾了孟浩然。
时年四十六岁的孟浩然结识了家乡父母官、襄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非常欣赏孟浩然,他先向其他高官宣扬孟浩然的才华,并为之做好了一系列并向朝廷举荐的铺垫工作。
韩朝宗和孟浩然约好具体日子带他去见那些朝中大佬。结果到了约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谈诗嗨到了要起飞的节奏,更是把谒见大佬之事抛诸于脑后;有人提醒他说,你和韩刺史约好了见各位朝中大佬,这是大事啊,你不赶紧赴约而怠慢了别人怕不行吧。孟浩然很是不高兴地说斥责提醒他的这位朋友:我已喝酒了,现在正是最嗨的时候乐,哪管其它事情。
《新唐书·孟浩然传》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自此后,孟浩然不再眺望帝都庙堂的大门,开始心无旁骛地走向自由自在的诗文江湖,在山水田园中萃取诗情画意,领略乡村牧歌的隐者生活,一个真正隐者的诗酒人生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