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人者,人恒敬之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所以说尊重与理解都是相互的,你先尊重他人,别人也才会尊重你。


“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下面分享一下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看不明白的同学看下这里↓的翻译吧。

孟子说:“君子能与一般人区分开的原因,是凭借他们内心怀有的意念。君子把仁爱驻存在心里,把礼法驻存在心里。内心怀有仁爱的人友爱他人,持守礼法的人敬重他人。友爱他人的人,别人总是对他友爱;敬重别人的人,别人总是敬重他。比如这儿有一个人,他用横暴无理的行为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会自我反省:‘我一定不够仁爱,一定有不合礼法的言行。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君子经过自我反省而确定自身仁爱了,经过自我反省确定自己的言行合乎礼法了,可那人的横暴无理毫无改变,那么君子一定会自我反省:‘我一定是对待别人不够尽心竭力。’经过自我反省而确定自己已经尽心竭力了,可那人的横暴无理仍然毫无改变,君子就会说:‘这就是个不讲道理、胡作非为的人罢了。像他这样,那么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呀!对于禽兽又责备什么呢?’因此君子有一生要忧虑的事情,却没有突然发生的忧患。至于君子所忧虑的事情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能够成为天下的楷模,可以流传于后代;我仍不免是个俗人。这样的情况才是应该忧虑的。忧虑这些,怎么办呢?要像舜一样罢了。至于君子担心的事情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情不要去做,不是合乎礼法的事情不要去干。即使有突然发生的忧患,君子也不会担心了。”

忍不住说一点个人读后的小感悟:

孟子这番话,核心意思是君子终生修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培养自己奉守礼法的习惯,尽心竭力地去对待他人、对待事情。孟子认为,按照这样的方式做人做事,就可以获得别人的友爱和敬重。

不过,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不免会遇到小人,特别是遇到蛮横无理的人。这时往往令人怀疑自己的做人原则,是不是自己不应当始终以仁爱和守礼去对待别人?孟子的回答是: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需要自我反省,是否自己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如果经过反省,确认不是自身的问题,那么就可以断定,对方根本不懂道理,也就没必要再跟这种不讲道理的禽兽纠缠了。

孟子所说的“终身之忧”,是指君子在一生中始终关注自身的德业修养。孟子所说的“一朝之患”,大致是指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都患得患失,孟子认为这是因为没有把心思放在更高远的人生目标上。当一个人始终关注自身的修养提高,追求达到圣贤的人生境界,也就不会再为眼前的琐屑小事所困扰了。

这一章中,孟子假设的妄人是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妄人会对人性善的信仰构成极大的挑战。妄人的基本特征是不讲道理,喜欢强盗逻辑,迷信暴力。孟子虽然在语言上把妄人归到禽兽里了,但是,他们总还是以人的身份存在于社会中,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还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权力人物。这大概是孟子的道德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3

意思是别人尊敬我一尺,我要尊敬别人一丈,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不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同样用他对待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

改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扩展资料

《诗经》有言:“投之以桃,报之以琼”,一直很欣赏那种宽容、大度的人:一个人内心的广阔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人生的深远度。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

我不助人,是我无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都说雅量容人,厚德载物,有大气魄大格局,不必去迎合所有的人,只当学会负该有的责任,也学会摒弃不必要的抱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