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诊断依据和临床鉴别要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2-05
脑瘫的鉴别诊断都有哪些呢?如何确诊脑瘫,一般根据母亲的妊娠史,新生儿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结合运动评估所发现的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临床一般诊断脑瘫(脑性瘫痪)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妊娠期,围产期的高危因素和早期的特异表现;
2、运动发育迟缓并有病态姿势;
3、肌张力异常;
4、原始反射消失迟缓,反射异常和出现病理反射;
5、CT等检查排除其它的脑病(CT检查脑瘫准确率为40%,磁共振脑瘫确诊率61%)。
在临床上,有很多疾病是在妊娠和围产期所致,症状也和脑瘫(脑性瘫痪)有相似之处。例如: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小儿麻痹症,狭颅症,脑积水,脑畸形,脑瘤等均与脑瘫症状相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其鉴别要点如下:
1、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是指肌肉逐渐变得无力的状况。这种患儿占脑性瘫痪儿童的2.9%左右;大多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常常在3-5岁时才出现早期症状,动作显得笨拙,迟缓,或由于脚无法放平而踮着脚走路,呈鸭状步态,易摔跤。随后几年内,病情会逐渐恶化,出现肌肉无力,最终导致无法行走;亦会出现挛缩,骨关节的畸形等,但在体检时腱反射不易引出,没有病理性反射。常见的早期不良表现为当患儿从地上爬起时,常需用手在大腿上支撑才能站起。
2、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福山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不排除胎内感染而致,出生时开始出现四肢肌张力低下,关节挛缩,智力低下,面部肌肉受累,腓肠肌多呈假性肥大,腱反射消失,血清肌磷酸激酶(CPK)增高,肌活检可确诊。
3、重症肌无力。受累的横纹肌运动后容易疲劳,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主要累及与眼球运动,颜面表情,咀嚼,吞咽,呼吸等有关的肌肉,颈肌,躯干,四肢等肌肉也可波及,但心肌和平滑肌不受累。新斯的明实验和肌电图检查可确诊。
4、小儿麻痹症。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儿8-24个月之间,发生瘫痪的肢体多见于下肢,其膝腱反射或其它腱反射皆减弱或消失。此种瘫痪表现为弛缓型。另外,此症一般不影响患儿的智力,思维,感觉系统,亦不会加剧。
5、脑积水是指脑内的脊髓液异常大量潴留时,胀压头颅造成脑和颅骨的损害,一般表现为智能低下和痉挛性双瘫。
6、脑畸形。幼儿的大脑畸形可和颜面,脏器等畸形同时发生。其中,狭颅症儿童的头颅比同龄儿小,大脑亦相应小,表现为重症智能低下和痉挛型四肢瘫,并常常并发癫痫。脑畸形通常以智能低下为主,时而并发脑性瘫痪,通过CT可以确诊。
7、脑炎,脑脊髓膜炎。CO2中毒,头外伤等可以表现出脑性瘫痪的症候,属于后天性损害,称为症候性瘫痪,亦可按脑性瘫痪来进行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