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1. 泰国: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问候时常互致"沙瓦迪卡"。在泰国,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在泰国,男士穿裙子是常见的,这是一种名为"笼衣"的传统服装。在泰国,人们用手吃饭也是常见的风俗。在泰国,女士们常常在脸上涂粉末,这是一种防晒的方法。在泰国,人们常常张开"血盆大口"地说话,这是因为当地人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2. 缅甸:在缅甸,男士穿"裙子"是一种常见现象,这是一种名为"笼衣"的传统服装。在缅甸,人们用手吃饭也是常见的风俗。在缅甸,女士们常常在脸上涂粉末,这是一种防晒的方法。在缅甸,人们常常张开"血盆大口"地说话,这是因为当地人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3. 印度: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在印度,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在印度,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吹口哨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行为。在印度,头是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在印度,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在印度,进入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4. 越南:越南的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毕枣孙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5. 英国:英国人给人的印象是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国人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对于新奇或者外来的东西总是持怀疑的态度。英国人比较谦虚,自夸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英国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幽默感。英国式幽默的出发点是自我贬低,以自负为大敌,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自嘲,嘲笑自己的缺点、失败、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相信华丽的词藻和自夸之词。英国人热爱体育,现代形式的体育运动几乎全是英国人的发明,如拳击、橄榄球、曲棍球和网球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