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的三公九卿都是谁

继任晁错的是谁?那一时期的三公九卿的名字和生平事迹

周亚夫(?~公元前143年),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将军,沛县(今属中国东南部的江苏省)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

·德才兼备得爵位

开始,周亚夫做河内郡守,限于自己的条件,周亚夫没有做王侯、当丞相的野心。但当时有个叫许负的老太太,以善于看面相著名。有次,周亚夫请她到自己的官府中,为自己看相。许负对他说:“您的命相比较尊贵,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地位显贵了。但您再过九年,就会因饥饿而死的。”

周亚夫听了根本不信,他说:“我绝对不可能被封侯的,因为我的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也会让侄子继承,论不到我。说我饿死也不可能,因为既然我尊贵了,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说她只是根据面相得出的结论,她还指着周亚夫的嘴角说:“您的嘴边缘有条竖直的纹到了嘴角,这是种饿死的面相。”周亚夫听了,惊讶不已。

事情也有凑巧的时候,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文帝念周勃对汉朝建国立下战功,所以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大家一致推举了周亚夫,所以周亚夫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细柳阅兵扬英名

公元前158年,即汉文帝六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时慌慌张张。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天子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只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甲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灞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好长时间里,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

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

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

·智勇平叛灭吴王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

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

·最后的悲剧

在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由于周亚夫的耿直,不会讲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最后落个悲剧的结局。

有一次,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对他也很不利。

后来,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

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

在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此后,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这事刚过去,周亚夫又因事惹祸,这次是由于他的儿子。儿子见他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这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景帝派人追查此事。

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
窦婴(?-前131)西汉大臣。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

窦婴之死
[编辑本段]
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才成就了武帝的辉煌盛世。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功臣。但是,这些功臣并非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和结局。其中窦婴就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物。他是外戚,曾经权倾朝野,最后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窦婴之死成为武帝时期的一大疑案。窦婴之死起因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闹酒,之后以伪造先帝遗诏定罪。而制造这个冤案的背后操纵者就是丞相田蚡。作为外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没落外戚窦婴看做是眼中钉。
窦婴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骑卫押灌夫置警署(“传舍”),召长史(掌事)曰:“今日召亲室饮宴,乃奉王太后诏。灌夫骂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论罪,当斩首弃市。灌夫被系于狱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阴事”。�
窦婴乃以金使宾客请托于廷尉,惟诸吏皆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窦婴决志救灌夫。其夫人劝曰:“灌将军得罪丞相,与太后家忤,岂可救邪?”窦婴曰:“侯位自我挣得,即自我丢之,无足恨悔!我绝不令灌夫独死,而我独生”。遂转移家人、变散家产,然后潜身出家上书皇帝。�
武帝见书召人,窦婴哭诉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诬罪之。上然之,赐窦婴食。曰:“双方都是亲戚,其是非可至太后朝宫(东朝廷)申辩之。”�
至王太后宫前,武帝主持,双方陈词。窦婴先为灌夫辩护。田蚡则大毁灌夫平素横行不法事,目无君后大逆无道。窦婴辩不过,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与淮南王交往受金谋变之阴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当今天下太平,作为肺腑之臣,所好非权力,只好音乐、狗马、田宅、倡优巧匠之属。而窦婴、灌夫则招聚天下勇士、豪强,日夜讲论政局,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即俯画于地,睥睨东西两宫之间,希图天下有变,而欲以废立大功。臣乃不知窦婴究欲何为!”�
于是武帝问在座大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曰:灌夫旧有军功,若非有大罪,仅争杯酒不足诛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奸猾,侵小民,家资亿万,横行颖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于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断之!�
内史郑当时欲暗护窦婴,见势不敢坚持。其余大臣皆不敢发言。武帝乃怒斥郑当时曰:“公平日数言窦、田长短,今日到朝廷公论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驾辕之小马驹!我要一并斩灭汝属!”遂罢朝。�
帝入东宫请食并汇报于太后。太后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后,皆鱼肉之矣!难道皇帝是无态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辩论竟无结果!若在你身后,大臣还有可信者乎?”�
武帝谢罪曰:“因双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辩之。不然,此一狱吏之事耳。”于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别议双方廷辩事。(郎中令,主禁军也。)�
田蚡退朝出,候韩安国于宫门,召其同车,怒责曰:“窦婴已是老秃翁,何为惧之,首鼠两端?”安国曰:“今人毁君,君亦毁人,如贾竖妇女争骂,何其无大体也?”田蚡谢曰:“争时慌急,不计所言。”安国任御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国曾为梁王相,为梁王事联络长公主,以有能力曾为窦太后及窦氏长公主所倚重。故其临事,两面讨好。�
于是武帝命御史,以窦婴当廷所言不实,欺谩君上罪,下狱。窦婴再求见皇帝,皇帝不见。在景帝临终时,曾有遗诏赐窦婴,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窦婴乃使子侄通过陈皇后上书言之,皇帝再召见。�
武帝乃命调阅尚书大行(秘书处档案),不见此遗诏原件。惟有诏书藏于窦家,家丞封存,报上。大行乃弹劾窦婴伪造先帝诏书,罪当杀头弃市。遂以十二月晦日,弃市于渭城(咸阳)。

窦婴为相
[编辑本段]
窦婴是汉武帝亲自任命的第二位丞相。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13位丞相。汉武帝为什么要选择窦婴为丞相呢?原因非常复杂,根据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大概有下面四个原因:
第一,田蚡运作的结果。窦婴和田蚡是两代外戚,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汉武帝的舅舅。这一次是同时被任命,窦婴做丞相,田蚡做太尉。丞相跟太尉,在西汉初年,都属于三公之一的重要官职。
田蚡的姐姐王夫人做了皇太后以后,他非常想独揽朝政做丞相,但他手下的门客说,窦婴的资历比你长,做官时的声望很高,假如皇上让你做丞相,你要把这个位置让给窦婴,你肯定是做太尉,丞相和太尉的级别是一样的,而且你还能得到一个让贤的美名。田蚡听了大家的意见,通过他姐姐转告给汉武帝。这样窦婴就获得了一次做丞相的机会。
第二,窦婴尊儒。窦婴是一个崇尚儒家学说的人,汉武帝为了有所作为而采纳了董仲舒尊儒的建议,汉武帝重用窦婴,他们在政治观念上是一致的。
第三,相才匮乏。武帝继位时,武帝眼中能进入丞相人选的人非常少。西汉开国的丞相,用的全是刘邦手下的功臣,萧何,曹参,王陵,陈平,还有周勃,灌婴等。从高祖刘邦,到惠帝,到吕后,到文帝,这个时期都是由开国功臣担任丞相的。到灌婴这一任,功臣当丞相到此为止。灌婴在文帝四年去世,之后,开国的大功臣没有了。到了景帝朝,他任命了四个丞相,第一任陶青,第四任卫绾这两位既没参加反秦,又没参加灭项,跟功臣没有一点关系。与功臣沾点边的丞相是周亚夫和刘舍。他们是功臣之子,分别是周勃和刘襄的儿子。西汉政府丞相成员的构成,从大功臣,到小功臣,到功臣之子,再到跟功臣毫无关系的。从当时来看,相才非常匮乏。
第四,人才匮乏。选丞相,要选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没有一套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汉高祖55岁当皇帝,62岁去世,八年中他忙于两件事,一个是不停地平叛,再一个是他家庭内部矛盾一大堆。大老婆吕后和那个戚夫人之间皇子争的事,哪里顾得上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惠帝继位,当年就搞了个人彘事件,之后,他就成了半疯半傻的人,基本上不理朝政,他也不可能去培养人才。吕后时,忙的事更多了,怎么杀刘姓的诸侯王,怎么封吕姓的王,光这些事就忙不过来。再说吕后是一个没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你叫吕后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简直是开玩笑。文帝顶多能做些减轻赋税,减轻一些刑罚的事情,人才培养谈不上。景帝想做点事,可又赶上七国之乱。历史给武帝留下的遗产,没有一个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你叫汉武帝上哪儿去选人?他只能从他熟悉的人群中间去选,选来选去,一个是他祖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一个是他母亲王太后的弟弟,他的舅舅田蚡。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也是造成窦婴能够担任丞相的重要原因。
窦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王立群教授通过两件事,对窦婴进行了分析。
第一件事情就是太后家宴。景帝朝时,窦太后举行过一次家宴,那次宴会规模虽然小,但规格高,参加的人有窦太后,汉景帝,梁王和窦婴。在饭桌上,汉景帝讲了一句话:千秋之后传梁王。窦太后很高兴,但窦婴马上出来纠正,窦太后从“欢”到“憎”,家宴不欢而散。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第一,窦婴非常耿直,有什么说什么,他是属于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那一号大臣。第二,窦婴是个有信仰的人,他有一个判断是非的价值观念。他认为汉景帝的话说得不对,汉朝的天下,历来是父子相传,皇上怎么能擅自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呢?他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祖制。
但是,窦婴是个不懂权术的人。其实,景帝说传位于梁王,这话是戏言,而窦婴误以为是失言。汉景帝在老娘面前专讲好听的,是为哄他老娘高兴,但做事他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说一套,做一套,该怎么办的还怎么办,景帝就是这么一种人。而窦婴是个不懂权术的人,他傻冒,把景帝的戏言当真了。
第二件事情是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初期,景帝惊恐失措,结果误信袁盎的话,错杀了晁错。杀了晁错,七国不退兵,景帝才决定用武力平叛。平叛用了两个人,一个是周亚夫,一个是窦婴,但开始窦婴不干。窦婴不干,反映了他性格中一个很大的弱点:任性。
太后家宴以后,窦太后对窦婴不理不采,窦婴觉得自己官太小,干脆把官辞了,窦太后就解除了他进出皇宫的门籍。过了几个月,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要他出任大将军,他借口有病不干。从这一点来看,窦婴个人意气太重。最后经景帝再三劝说才出山,结果立了功,还被封了侯。
窦婴在平叛七国之乱中立了大功,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说明窦婴是景帝朝刘姓宗室和窦氏外戚中的一代人才。窦婴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才,他正直廉洁,汉景帝赏赐给他的千金,他都全部用于国事。七国之乱以后,景帝任命窦婴做了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傅。五个女人之间的相互搅和,把太子的位置给搅和黄了。太子被废的时候,窦婴坚决反对,但反对无效。窦婴又一次任性,不干了。他泡病假,回到长安附近,找了一个南山,一住好几个月,就是不上班。
后来有一个门客劝他说,能够让你升官发财的人是皇上,能够亲近,亲信你的人是你的姑姑窦太后,太子被废你去争,争不成,就不上班。这样做,你和景帝的关系不就搞僵了吗?如果太后和皇上真的都恨你的话,那麻烦就大了。窦婴恍然大悟,又去上班了。对此,汉景帝啥也没说,但是,窦婴的背运,他的失势也从这时候开始了。
古人认为,太阳象征的是皇帝,一旦出现日食,说明上天在警告皇帝,皇帝这时就要做检讨。后来,皇帝觉得老是这样做检讨不是味儿,就改成让丞相代过。一旦出现日食,就罢免丞相。景帝朝时发生过一次日食,就用免丞相刘舍来代替景帝受罚。这个时候,本来可以由窦婴来接任丞相,而且,窦太后多次向景帝提出要用窦婴,但是,汉景帝就是不用他。
窦婴在景帝朝一直不得志,到了武帝继位以后,才做了丞相。窦婴上台以后,辅佐汉武帝大张旗鼓地尊儒。
窦婴(?前131年),字王孙,西汉观津(今武邑)人。是窦太后的侄子,以功封魏其侯。汉武帝时封为丞相。公元131年,受皇戚新贵田蚡诬陷,被汉武帝杀害。——摘自《武邑县志》第875页《人物传
这几个比较有名的,其他的都不怎么有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5
汉景帝时,有什么袁盎,晁错,周亚夫,窦婴,还有不太知名的卫绾,刘舍,郅都。
晁错是御史大夫,死后,由刘舍接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09
丞相 周勃 卫绾 太尉 周亚夫 御史大夫 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