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认寒山故里:来自河北任县的那一场没品没脸没智商的闹剧

如题所述

名人故里的争夺战这种最没文化的“文化现象”,是最暴露浅薄和铜臭气的时代笑话。

诸葛亮引起南阳与襄樊的矛盾,把赵云大卸八块也不够各地瓜分,潘金莲、西门庆也成为贴金的标签,甚至孙悟空、猪八戒都有了故里。

从来没见过各地政府如此热衷“文化”。表面上是文化之争,本质却是奔着“经济唱戏”去的。他们极尽捕风捉影之能事,牵强附会、胡拉硬扯,制造出一批批假文化。

其吃相之丑陋,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始料未及。

任县,河北一个小县,一番商量就自定为寒山和拾得的故里, 为这个诡异的时代又增加了一个并不新颖的笑料。

1

有个名人叫寒山

说起寒山,可能很多人没印象,但对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却耳熟能详。苏州的寒山寺,正是以寒山这个人的名字改名而得。

在民间,提起“和合二仙”可能知道的人也不少,这二仙就是寒山和拾得二人的合称。

如果需要再加深一下印象,大家可能对成书于南宋的《古尊宿语录》中这个段子比较熟悉: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对唐诗有兴趣的朋友,可能还会知道寒山和王梵志齐名,以诗中带有禅机、用词口语化为特征,都被称为诗僧。

综合起来看,寒山、拾得的来头和名头确实不小,无论文人圈、佛教圈还是民间,都有哥的传说。

怪不得任县不顾吃相,要强认寒山为老乡。

2

任县的吃相

吹牛也需要点帮附,我们来看看任县的证据。先说明,我没有接触过主持参与这次没文化的文化盛事的各位文化人,并不知他们确凿的论据。下面所列,来自相关报道。

是的,当地报纸、该省报纸,甚至凤凰网都有任县关于此事的报道,百度贴吧之类也有一些微弱的声音。可见,任县还不算太铺张浪费瞎花钱。

这些宣传材料里,有一则2013年燕赵都市报的报道较为完备,题目是《河北任县初步考证:是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故里》。恩,报纸还算谨慎,用了“初步”这个词儿。

这篇材料里提供的主要证据有五条:

其一,该县有留垒村、双蓬头村,村里有韩姓、石姓。该县认为寒山本姓韩,叫韩山。并且还认定,拾得和尚姓石。现在的韩姓、石姓自认为寒山、拾得的同族后人。

这个属于无稽之谈,一会说。

其二,寒山与拾得民间传说故事在任县境内的流传及和合文化传承。

这句话是意思近乎“道听途说”,实在没有实证,才要以传说为依据。

其三,石家碾子、石家井和韩家石槽,为“珍贵文物”。

后面详细说,看完你就无力吐槽了。

其四,诗集(指《寒山子诗集》)中有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其中邯郸、赵州及寒山多次出现,为此学者研究认为寒山拾得为北方人。

以后大家写诗千万别提日本,免得被任县的文化人认定你是日本人。

其五,明代嘉靖年《顺德府志》第三十四卷仙释列传记载:“双蓬头,任县东三十五里,元时有二蓬头童来此建庵,一名寒山、一名拾得,未几飞升去,今遗址尚存。

这是解释“双蓬头”村名的来历。不要被作为地方志的《顺德府志》所迷惑,看描述的画风,这个说法是个传说。尤其“未几飞升去”,是不是很仙儿?另外,我们要知道,寒山拾得是唐代人,而这本明代的地方志记载的则是元代的传说,稍微有点穿越啊。

可能任县文化人们还会有更妙的说辞,但这五条核心“证据”,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文中提到“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邢文化专家翁振军”,此人如果是真学者,我不知道他是怎么信以为真的。

任县自诩寒山拾得的老乡,还把“和合文化”占为己有,一副找到了“提升任县文化品位”、“提高任县知名度”的稻草的模样,准备大干一场的。

还好的是,任何时代都不缺无耻帮闲文人。

3

寒山是何时人?

关于寒山的研究资料并不少,尽管多有冲突矛盾,但大略不差。如果任县方面稍微看过一点,大概就不会这么大言不惭地胡言乱语。

寒山的生活年代,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

一种是初唐说。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为《寒山子诗集》写的《提要》说:“寒山子,贞观中天台广兴县僧,居于寒岩,时往还国清寺。”《全唐诗》拾得条说:“拾得,贞观中与丰干、寒山相次垂迹于国清寺。”严振非先生的《寒山子身世考》比较详备,也沿用此说。

一种是中唐说。《太平广记》说:“寒 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历中隐居于台州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 ”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又据《佛祖历代通载》记载的与寒山、拾得有交往而生卒年代确切的人物来对照,确定寒山、拾得为中唐时人。

就两种说法而言,后者论据较为充分更为可靠。虽不能确定生卒的准确时间,但基本可以断定寒山、拾得均为生活在唐中期的人物。

所以“元时有二蓬头童来此建庵”,如果不是疯话,就是神仙道教的杜撰,何足为凭?

4

寒山身世

关于寒山身世和籍贯,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里找到一些线索。

寒山和拾得的诗合集为《寒山子诗集》,《四库全书》、《全唐诗》都有收录,寒山留下来的诗有300来首。

寒山的诗确实提到一些地名,有些属于明显的借指或泛指,除去常用的“寒山”、“天台”两个地名,提到的咸阳值得关注。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

去年春鸟鸣, 此时思兄弟 。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绿山千场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 肠断忆咸京 。

这是一首思念兄弟的诗,可能这里说的兄弟未必是亲兄弟,虽无法确定,但其家乡大致和咸阳有关。

另一则诗则有这样的句子:

寻思少年时,游猎向平陵 。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矜。

此首写寒山少年时在“平陵”的生活。平陵,汉昭帝陵墓,就在咸阳附近。

这也是为什么研究者倾向于寒山祖籍为陕西,甚至咸阳或西安的一个原因。从这首诗还可以看出,寒山年轻时家庭富有,生活优裕。

严振非的《寒山子身世考》甚至认为寒山是隋代皇族后裔,那就应该是杨姓。但名字是什么,并没有任何资料显示。

原因是大概由于科举不利等原因,不到三十岁,寒山抛弃了常人的生活,经过短暂游历,来到江苏天台山,从此基本再未出山,老死一生。

这么说来, 年轻的时候生活在陕西咸阳或西安,过着优裕的生活。大致在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定居苏州天台山。 他,什么时候出生在任县,或者哪怕是在任县“修炼”过呢?任凭任县方面翻烂寒山诗,恐怕也找不到任县的字眼。

5

为什么叫寒山?

寒山开始游历的时候,大概就决定要隐姓埋名了。到了天台山,找了个山头、岩洞,过起了彻底的隐居生活。

《宋高僧传》记载:“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

为什么称呼这个无名无姓的人为“寒山子”呢?

因为寒山隐居的翠屏山也叫“寒岩”,故当地老百姓取地名一个字称呼这个无名无姓的怪人为“寒山子”,即“寒山先生”。后来,寒山本人也以“寒山”为号了。

也就是说,寒山30岁后到了天台山才 被人称呼 为“寒山”的,何来姓韩之说呢?

任县方面有惊人的臆测能力,但缺乏变通的智商,也以同样的逻辑来杜撰了拾得。

拾得,本是一个被抛弃路边的婴儿,被国清寺和尚捡回抚养,因为是捡来的,所以名字就叫“拾得”了。

并且拾得一直在寺院做粗重的伙计,也有库房和厨房工作之说,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本地,何来跑到任县并且姓石呢?

寒山隐居到天台山后,和拾得认识,一见如故,终生为友,确实是一段难得的友谊。

这就是 寒山、拾得名字的由来,与韩姓、石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6

是僧是道?

一般资料都说寒山是“诗僧”。会作诗是真的,但他是出家当和尚了吗?不是。

寒山出身优裕家庭,少年游猎轻狂,后厌恶俗事,远游千里,定居天台山而隐。注意,仅仅是隐居。

寒山的打扮也不是僧人的形象,“冠桦皮冠,著木屐”,俨然有道家的风范。

然而, 寒山非僧,亦非道,而只是一个隐者。

而为什么大家把寒山当作“诗僧”呢?

一方面寒山确实与很多僧人交往,很多僧人也将其视为“方外友”。其中著名的就有丰干和尚。

另一方面,寒山的诗里有好多带有禅意,又用大白话,有点偈语的味道,因而被误解为僧人。

寒山行为乖张,喜欢行为艺术,也不像一个出家人。

7

成仙和寒山寺

寒山的行为,其实更像一位道家的修仙做派,因而道教将其引为同类,名列《神仙传》。由于寒山与拾得形影不离,感情极好,所以民间就将二人当作友谊的象征,寄托着“和”和“合”的美意,成为和睦友好的“友爱之神”。

到了清代,分别被雍正皇帝封为“和圣”与“合圣”,民间就开始以“和合二仙”来称呼了。

实际上,寒山并没有剃度出家的记载,依其性格也不会以僧人自居。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他当成僧人来看待。

当时苏州有一座名叫“妙利普明塔院”的名寺,因为寒山这位更著名的“僧人”居住过,而改名“寒山寺”。诗人张继也生活在大历年间,可见在当时寒山本人已经因隐居而名声大噪。

隐居还能出名?你要知道这是唐代,唐代以道教为国教,就喜欢这些行为乖张的艺术范儿。

8

寒山拾得和任县

除了那个荒诞不经的传说,寒山拾得和任县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我们当然可以玩儿,闲着干嘛?但你玩儿就以玩儿的心态来玩儿,别故作高深装作有文化。

如果以学术的面目出来忽悠本县老百姓,甚至忽悠自己人还不满足,那只能说,这是任县人的耻辱。

并且,肯定把庙宇搞起来,偶像塑起来,老太太邀起来,香火烧起来,做工一定粗糙,造型一定粗俗,还要弄得神神叨叨,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哪里还有半点仙气儿、人气儿、文化气儿?

我似乎已经看到,无耻商人的推动,无良文人的吹捧,一派自得其乐的愚蠢的幸福,弥漫在香火缭绕之中。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行为参与这场造假的狗屎宴。

我相信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自己的家乡人杰地灵,文化深厚。 但拉历史名人以自重,无非是炫耀“我祖上阔过”的浅薄心态,何况那并不是你们“祖上”呢?

现在讲文化自信,这种行为正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吃,可以。但请注意吃相。我用的是请,恳请,请给任县人和子孙后代留点脸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15
陕西历史人物寒山子,生于726年,因为安史之乱流落到天台山地区,大约757年在该地区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实际上也就是入赘。大约776年这个家庭包括这个小村庄都被山洪暴发给彻底毁灭了,他在天台县购买书籍并被朋友留宿,所以说,才有幸逃过一劫。之后在国清寺东北10-15里人迹罕至的山区进行隐居54年,831年死亡。与佛道以及任县皆毫无关系。
在终生非佛非道的自然人寒山子死亡121年之后,佛教界才开始逐步对其进行强行“收编”:公元952年出版的《祖堂集》,却还没有正式给寒山子穿上佛教的袈裟。寒山、拾得没有宗派出身,也没有重要的禅宗地位,寒山是作为逸士出现,拾得只是言其在国清寺,更重要的是,此书中的寒山、拾得并没有一起出现。公元961年编辑出版的《宗镜录》这本书才反映,寒山、拾得已与志公、庞居士等并提。公元988年出版发行赞宁编撰的《宋高僧传》,其卷第十九《唐高僧丰干、寒山子、拾得传》,才正式完善了这个所谓的寒山子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