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不断提高材料的挑战,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热情

如题所述

游戏目标

和伙伴一起体验劳动的快乐,并尝试操作滚筒刷来涂鸦。

游戏准备

园所材料:亿童户外游戏区。

自备材料:水桶。

游戏过程

1.经验回顾

创设情境:你见过装修房子的场景吗?装修工人是怎样装修房子的?

教师:新房子刚建成,还来不及装修。小小粉刷匠们,跟老师一起去装饰新房子吧!

2.快乐游戏

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用实心砖自由搭建房屋。

教师带领幼儿佩戴帽子、围裙,拿水桶装水,用滚筒刷蘸水后粉刷房屋。

3.交流分享

教师请幼儿说一说当粉刷匠的心情和感受。

4.结束游戏

教师应引导幼儿将材料归类后整齐摆放。

中班:我是交警

游戏目标

了解交警岗亭的功能,初步认识交警、司机的工作。

游戏准备

园所材料:亿童户外游戏区。

自备材料:交警手势图、斑马线、交警帽、白手套。

游戏过程

1.经验回顾

教师佩戴交警帽和白手套,引出游戏主题。

教师:老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交警工作的地方在哪里?他们办公和休息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2.快乐游戏

(1)搭建交警岗亭。

教师布置游戏任务,请幼儿自由分组选择游戏材料,合作搭建交警岗亭(见游戏资源图),搭建完成后佩戴游戏贴纸扮演交警,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交警手势。

(2)搭建马路。

教师:马路上有什么?交警叔叔是如何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绘画图纸上设计出马路,然后分工合作搭建马路,并运用交通标识丰富游戏场景。

(3)扮演交警指挥交通。

教师请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开展游戏。可佩戴交警帽、白手套等材料扮演交警指挥交通,也可手握方向盘扮演司机开汽车。

教师拍照记录幼儿游戏情景,重点关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交流分享

集体交流:你扮演了什么角色?游戏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结束游戏

教师应引导幼儿将材料归类后整齐摆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5
  新《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而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探索,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故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关系密切。皮亚杰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对幼儿的操作探索越来越重要,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以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那该如何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呢?
  一、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探索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设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最大限度地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获得更多的信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与验证,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反复使用材料,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表达真实的感受,从小懂得用事实来说话,养成良好的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与态度。因此,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充分的操作时间是实现科学教育有价值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在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除了提供基本的操作材料,还为幼儿提供了毛线团、剪刀、纸盒、杯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思考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如何沉下去。有的用毛线把石头绑在海绵上让海绵沉下去,有的把回形针放在海绵上,通过这些辅助材料,激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对拓展幼儿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材料的生活化,保持幼儿探索的欲望
  幼儿科学操作材料应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相联系、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的,能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材料,不应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科学与技术都可以成为我们科学操作活动的材料。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应与主题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应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能考虑幼儿主体与材料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操作探索,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动手又动脑,体现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玉米真好吃”中,我选用的材料正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孩子们一看到是自己熟悉的事物,顿时提高了兴趣,尤其在数玉米排数环节时,通过观察―猜测―实践操作,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兴趣,最终得出不管是粗的、细的玉米,它的排数总会是双数的规律。又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好场所,秋天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可以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张贴的纸张、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更接近自然、接近生活,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参与。
  三、材料的层次性,有效促进幼儿的探索兴趣
  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小班的孩子,认知性差,易受情绪的影响,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在具有鲜艳色彩、能动的、他喜欢的事物上。因此,给小班孩子提供的材料要突出“趣味性”。如:在小班“吹泡泡”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吹泡泡器是各种形状的,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由于幼儿对这些事物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小棒上,然后观察吹出的泡泡会是怎样的。中班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对科学更加感兴趣,已能从直接感知到的自然现象中理解一些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他们对于科学物体与现象,易受其形状、颜色、大小和活动等外部的非本质特征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针对中班孩子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从而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如:在“让水宝宝搬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在牛奶盒子底部挖开一个洞,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底部有洞,所以水会漏出来,有洞的容器不能使用。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在做科学实验时,能够想出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实验结果,因此,针对大班孩子的特点,给他们提供的材料应突出“挑战性”,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如:在“取东西”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是幼儿直接使用就能成功的,如:夹子、筷子的长度短于瓶子的高度,为了取到瓶中的东西,激发幼儿通过材料的改造、材料的组合进行操作,从而获得成功,而这种成功的体验来自于挑战成功的快感。
  四、材料的目标性,增强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面对各式各样的操作材料,幼儿可能仅仅将它们当成一般的玩具,因此,并不能保证操作活动的成功和促使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只有围绕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能够激发其操作欲望,并且通过操作确能充分显现、形成一定科学现象的材料,才能使幼儿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如:在“鸡蛋的沉浮”这一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盘子、杯子、调羹、盐、糖、毛巾等材料,并组织幼儿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活动,很快幼儿便惊喜地向老师报告了他们的发现:加了盐鸡蛋会浮起来,但是加糖则不会浮起来。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都有助于幼儿发现材料的材质,进而向幼儿渗透了物质转化的科学道理,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认识、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不妨围绕同一目标,尽可能多地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投放不同的材料,供幼儿操作。
  五、材料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操作的兴趣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即时贴、橡皮泥、塑料袋、毛巾等材料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在活动中我还发现,幼儿面对通过自己的操作能够加以改变或处于“半完成”状态的材料,更能激发尝试的愿望。
  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围绕教学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幼儿或每一组幼儿足够的操作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从而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总之,合理适宜地投放材料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和氛围,定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而材料投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必须不断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准备也至关重要,只有准确地了解科学知识,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材料、提供材料,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