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是哪里?

如题所述

东部。

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部,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东经120 55~122 16度,北纬28 51~30 33度,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总用地面积9816平方公里统计年鉴公布的陆域面积是以0米等深线起算),其中市区面积为3730平方公里。全市海域总面积835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94.4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24%。全市共有岛屿614个,面积255.9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宁波地处宁波平原,纬度适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宁波市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7月最高,28.0摄氏度,1月最低,4.7摄氏度。宁波市无霜期一般为230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1480毫米,占5~9月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0小时。

宁波四季分明,冬季和夏季持续四个月,而春季和秋季仅持续两个月左右。若以平均气温0>22℃为夏季、0<10℃为冬季、10~22℃为春秋两季这一标准划分一般是3月第六候入春,6月第一候进夏,9月第六候入秋,11月第六候入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波

参考资料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自然地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5

在中国东部沿海浙江省境内,位于宁绍平原东端,濒临东海,全国南北航线的交汇点,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水陆交枢纽之一。

宁波,

简称甬,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有制订地方性法规权限的较大的市,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 连续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中最具宁波代表性的宁波港被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2017年11月,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地貌:

宁波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海拔4-5.8米,郊区海拔为3.6-4米。地貌分为山脉、丘陵、盆地和平原。宁波市山脉面积占陆域的24.9%,丘陵占25.2%,盆地占8.1%,平原占40.3%。

气候:

宁波地处宁波平原,纬度适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宁波市的多年平均气温16.4℃,平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8.0℃,一月份最低,为4.7℃。宁波市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0毫米左右,五至九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0小时。

宁波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达4个月,春秋季仅约2个月。若以平均气温0>22℃为夏季、0<10℃为冬季、10~22℃为春秋两季这一标准划分一般是3月第六候入春,6月第一候进夏,9月第六候入秋,11月第六候入冬。

作物生长期3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480mm,山地丘陵一般要比平原多三成,主要雨季有3~6月的春雨连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和秋雨,主汛期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9] 

水文:

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区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区斑竹。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东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01
在浙江的右上角
第3个回答  2017-12-19

宁波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位置见下图

宁波的自然资源:

1、宁波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85种,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萤石、明矾石、叶腊石、石膏、硅石、氟石、花岗石等,金属矿有铅锌矿、铁矿,都未形成矿床,或虽形成矿床,但品位不高。宁波市东海向来被誉为“东亚的波斯湾”,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在中国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就有5万亿立方米,原油储量约为1千亿桶。

2、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8232.9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94.4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24%。全市共有大小岛屿614个,面积262.9平方公里。宁波境内有两港一湾,即杭州湾、北仑港和象山港。

3、宁波市域内植被分布南北差异不大,而东西方向差异明显。主要森林植被为马尾松,市域南北皆有分布,栽培经济作物则大都适应性较强。随海拔差异,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针叶林、阔叶林、栽培植物和滨海植被。针叶林分布于山顶,多为次生演替形成,部分保护较好地区也有针阔混交林。750米以下山地、丘陵分布有阔叶林,相当一部分为人工造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