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的资料

王观是一个诗人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南通如皋),北宋词人。

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因对王安石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于次日将其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为民至老。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王观的词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后失传。

其词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他的词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其词虽不能说凌驾于柳永之上,却也有所独创。

如[天香]把“穷冬”写得欢腾热烈,[庆清朝慢]描绘早春物候及青年女子的踏青情态,在当时即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6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1
王观 (公元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著《冠柳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9-04
王观 (公元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著《冠柳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第4个回答  2012-04-11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