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如题所述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他1893年出生于清代汉学的中心苏州,自幼学习四书五经,深受传统学术的熏陶,对国学有浓厚兴趣。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入北大哲学门,1918年冬参加“新潮社”,成为首批社员之一。1920年毕业后任北京大学国学门助教,在图书馆从事编目工作。他亲身参加了新文化运动,深刻感受到了整个时代精神的鼓舞。那时,“蔡孓民先生任了北京大学校长,努力破除学校中的陈腐空气。陈独秀先生办的《新青年》杂志,以思想革命为主旨,也渐渐得到了国民的注意。又有黄远庸先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国人之公毒》一文,指斥了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病根非常痛切。”顾颉刚曾回顾说正是这一切使他的“一向隐藏着的傲慢的见解屡屡得到了不期而遇的同调”,使他“胆壮了不少”。他还说“大家提倡思想革新,我始有打破旧思想的明了的意识”(《古史辨·自序》第一册,第35页)。顾颉刚毕业之后,参加了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工作。1919年下半年,胡适发表《论国故学》和《新思潮的意义》等一系列文章,对整理国故的意义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国故”就是一切旧有的学术思想,“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整理这些过去的文化历史,为的是“再造文明”。胡适指出:旧的学术思想一是没有头绪,没有系统条理;二是不讲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前因后果;三是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精确的考证,而是以讹传讹;四是对前人的学术思想不是迷信,就是存有种种武断的成见。因此,主张对于这些旧有的学术思想持“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其价值。总之,整理国故,就是要“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胡适文存》第一集,卷4,第162页)。可见,整理国故活动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界深入发展的具体反映。经胡适倡导,此风风行一时。1920年后,顾颉刚在整理国故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在整理和考辨古书过程中,和胡适、钱玄同来往频繁,互相切磋,胡适、钱玄同的思想方法和疑辨精神,对顾颉刚的古史观及古史辨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3
顾颉刚
(1893~1980)
[]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笔名有无悔、天游、张久、诚吾、桂姜园、余毅、劳育、康尔典、周、武兴国等。江苏苏州人。1893年5月8日(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毕业留校,以助教名义任图书馆编目。1922年在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王钟麒(伯祥)合编《新学制本国史教科书》,与叶圣陶合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924年回北京大学,任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先后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以后,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的“传”、“纪”不可信的思想来自崔述,“经”不可尽信的思想来自姚际恒,治学要融会贯通的思想来自郑樵。他用历史进化论的寻求事物演变线索的治学方法学自胡适,对今、古文家的看法则受之于钱玄同。王国维用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他深刻的影响,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坏伪古史。1909年,他有志于考辨伪古史,从事资料搜集、积累。1914年始作笔记,记录读书心得,终生不辍,计约二百册,四百余万字。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册,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成绩有了全面了解。1921年他计划推翻伪古史。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史学界的激烈争论。以后,将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
他认为古史传说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从神演化为人,古书中所讲的古史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上所载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研究古史要打破四项非信史的基本观念:①打破民族出于一统的观念;②打破地域向来一同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把崔述的“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之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认识,为考辨古史传说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国辨伪史上划时代的发展。
他对古代的民族和地理也作了深入的考辨,以为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许多种族各自把本族形成时的人作为自己的始祖,而没有各族公有的共同始祖,只是春秋以后,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大国攻灭小国,把无数种族并到一起,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唐虞、夏、商、周同出于黄帝的说法秦汉以前的中国只是没有统一的许多小国,《禹贡》的九州 《尧典》的流放四罪之处、《史记》的黄帝所到的四方是战国时七国的疆域,而《尧典》的羲和四个居住地,以交趾入版图,更是秦、汉的疆域, 他以为研究古代地理应当以各时代的地域为地域,不能以战国的七国和秦的四十郡作为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为了促使史地学者钻研中国地理沿革史及民族史,他于1934年发起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在他领导下,学术研究成绩卓著,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称之为《禹贡》派。
他把考定古书著作的时代作为研究古代神话、传说以及民族和地理等演变过程的重要前提为此,他对《周易》《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老子》《庄子》、《墨经》、《山海经》、《穆天子传》、《战国策》等书的著作时代,作了不同深度的考订。他在观看各种戏剧和搜集整理歌谣时,注意到小说、戏剧、歌谣中故事的随时随地变化性,认为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印证古史传说的变迁。他对吴歌、孟姜女故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香会、庙宇、神道、婚丧礼节等也作了调查研究。他又热心于创办研究民俗的团体和刊物,1926年在厦大创立风俗调查会,1927年创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编印《民俗学会丛书》。1936年又在北平创办风谣学会。此外,他亦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1938年为昆明益世报编《边疆周刊》。1941年在成都创立中国边疆学会。同时,他又先后主编学术刊物《责善》半月刊《齐大国学季刊》和《文史杂志》。
1949年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书》,作成《周公东征考证》和《校释译论》多篇。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极富,已出版的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苏州史志笔记》、《西北考察日记》、《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第2个回答  2014-01-03
“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顾颉
其中也有其他谣言
第3个回答  2014-01-03
顾颉是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历史地理学、民俗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