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钟书的事迹

好好回答,我给你满分!!!!

1、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但是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他出世这一天,恰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就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是“仰慕先哲”的意思。 

那个时候,儿童长到一岁,有“抓周”风俗,抓到什么就表示这一生会在哪一方面有所作为。周岁时,钱钟书“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家里人非常高兴,因此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他七岁时,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钟韩一块去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钱钟书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疼爱他,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后来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

2、1925年,钱钟书以优异成绩从无锡辅仁中学毕业,报考清华大学。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但是国文和英文都是特优,英文还得了满分。罗家伦校长非常赏识钱钟书的才华,在他的力争下,钱钟书被破格录取为外文系的学生。 

钱钟书在清华的环境中,吸收了大量知识。他非常勤奋,是清华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一个。他自觉进行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境界比以前开阔了许多。不久,钱钟书就以自己已经具备的学术功底和卓越才华震惊了全校的师生,许多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不把他当成他们的学生,而当成他们的顾问。

钱钟书被誉为清华大学“三才子”之首,其他两位是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清华外文系又有“龙、虎、狗”“三杰”的说法,“龙”是钱钟书,“虎”是戏剧家曹禺,“狗”是颜毓蘅。

3、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

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吴宓对这个天才更是“青眼相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4、上世纪80年代以后,钱钟书先生在国际上声誉大振,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度很高的大学者。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并有优厚酬金,可谓名利双收,钱钟书却不愿参与其中,笑着对前来邀请的人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在钱先生八十寿辰之际,有关部门要给这位学术权威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对此,钱钟书先生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事后,有人问钱老为何拒绝举办这一庆典,钱钟书先生淡淡地说: “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5、“文革”时期,钱钟书凭着超人的记忆力、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刻苦精神完成了学术著作《管锥编》。“管锥”喻意“以管窥天,以锥指地”。这部鸿篇巨制,可称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的最高结晶之一,其广博的思想和浩瀚的内容使人震撼。

达观直率、淡泊名利的品质凝聚成钱钟书荣辱不惊的人格魅力。“文革”中,这位二十几岁便名扬四方的“文化昆仑”,竟被指派在一名女清洁工的监督下打扫厕所,但他却能一直幽默乐观地生活,即使在惨无人道的批判面前,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钟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钱钟书14岁时,和弟弟钱钟韩一起考入了苏州桃坞中学。因他的兴趣和天赋在文学上,习惯海天阔地联想和自由发挥,对按部就班逻辑推理的数理十分厌恶,也就不大用功,所以成绩平平,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注意。然而,在一次每年例行的全校国文、英文作文竞赛中,他居然取得了第七名。一个初中新生取得这样高的名次,在桃坞中学是史无前例的。学校校长特别关照,尽管他理科成绩不佳,而由于中、英文成绩好被特殊照顾,保护过关,桃坞中学是座教会学校,英文、地理等科目由外藉教师担任,于是英文引起了钟书的兴趣。不过,他的用功不表现在课堂学,而是在课堂上悄悄地读他感兴趣的外文小说和外文词典。尽管他课上不好好听讲、记笔记,但每回考试,他总是全班第一。到初三时,他的中、英文成绩已居全校之首,发音纯正和外籍教师不相上下。基于他成绩卓著,老师派他当了班长。只是这位班长在生活方面有点“痴气”盎然——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迷失方向,穿鞋有时也不分左右。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班长,他的英文口令喊得洪亮、准确,“向右看齐——,向左转——”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乱转乱看,闹得上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自己还莫名其妙。老师看出他不是“当官”的料,只两个星期,就把他给罢免了。 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俞平伯与钱钟书是文学研究所最为资深的两个学者,文研所内开会,俞平伯总是木讷寡言,独自抽烟,钱钟书则是纵声谈笑,议论风生,每每坐在一起,便构成了有趣的映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的。如: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巳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像这类幽默的语言,在《围城)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短篇小说《猫》中写道:“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甚至在《谈艺录》、《管锥编》等纯学术著作中也充满了机趣与幽默。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许,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钟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密,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怨不奉访!”无怪乎当年他父亲写信命他拜访章士创,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后来看到章氏《柳文指要》,他还为当年没有遵父命而感到庆幸呢! 痴气率真,未将直气折王侯 虽然是学者,但钱钟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钱钟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驱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的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钟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盘”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8-17
钱钟书少年故事
钱钟书14岁时,和弟弟钱钟韩一起考入了苏州桃坞中学。因他的兴趣和天赋在文学上,习惯海天阔地联想和自由发挥,对按部就班逻辑推理的数理十分厌恶,也就不大用功,所以成绩平平,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注意。然而,在一次每年例行的全校国文、英文作文竞赛中,他居然取得了第七名。一个初中新生取得这样高的名次,在桃坞中学是史无前例的。学校校长特别关照,尽管他理科成绩不佳,而由于中、英文成绩好被特殊照顾,保护过关,桃坞中学是座教会学校,英文、地理等科目由外藉教师担任,于是英文引起了钟书的兴趣。不过,他的用功不表现在课堂学,而是在课堂上悄悄地读他感兴趣的外文小说和外文词典。尽管他课上不好好听讲、记笔记,但每回考试,他总是全班第一。到初三时,他的中、英文成绩已居全校之首,发音纯正和外籍教师不相上下。基于他成绩卓著,老师派他当了班长。只是这位班长在生活方面有点“痴气”盎然——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迷失方向,穿鞋有时也不分左右。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班长,他的英文口令喊得洪亮、准确,“向右看齐——,向左转——”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乱转乱看,闹得上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自己还莫名其妙。老师看出他不是“当官”的料,只两个星期,就把他给罢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