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电影简介

要写一篇关于“夏衍电影”的征文
需要看夏衍电影然后写读后感~~

帮忙介绍一下有关夏衍爷爷的电影作品内容~~~
谢谢

夏衍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夏衍于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春蚕》

中国无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摄制。由蔡叔声(即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程步高导演,王士珍摄影,主要演员有萧英、严月娴、郑小秋、龚稼农等。影片叙述了中国浙东蚕农在帝国主义军事、经济的侵略下,一步步陷入破产的悲惨经过。在艺术上,影片以真实自然、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农老通宝一家勤劳纯朴、忠厚善良的品质和艰苦劳动、奋斗求生的精神。为了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明星公司不惜工本搭置了外景,还特聘了养蚕专家充当顾问。这是中国将五四以后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在中国影坛上影响深远。

《狂流》
1932年,长江流域发生空前大水灾, 水害波及十六省,灾情严重。离汉口 百余里的小镇傅庄,因一道年久失修 的堤坝出现险情,情势危急,小学教 师刘铁生领导乡民奋勇抢险。当地首 富傅柏仁,携带侵吞的巨额修堤捐款 ,和家人一起逃到汉口。他打着救灾 的幌子,冒充请赈代表,继续向社会 骗取捐款,中饱私囊。傅女秀娟原与 铁生相爱,其父嫌铁生家贫,不允成 婚,反而将她另许当地县长之子李和 卿。未几,汉口市区也遭水淹。傅庄 因有铁生领导,乡民合力固堤,洪水 被阻,转危为安。傅柏仁又携眷返回 。秀娟、铁生别后重逢,感情益深, 引起李和卿妒忌,乃与傅柏仁合谋, 以“煽动乡愚图谋不轨”罪诬陷铁生 。这时,一场更大的洪水袭来,铁生 发动乡民取来傅家用赈款囤积的木料 抢修危险堤防,并向傅柏仁展开斗争 。傅纠集警察企图镇压,被突然决口 冲来的狂流卷走。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那时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地主高利贷的剥削,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小说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

故事梗概

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林小姐由于穿的是东洋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耻笑,她怒气冲冲的回到家里。但是,母亲也在为家里卖东洋货而发愁。

林小姐为没有可穿衣服而犯难,她的衣服和她的日常用品都是东洋货,虽然她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在这种局势之下,她只得放弃这些喜爱的东西。

父亲很沮丧的回来了,母女俩猜到肯定也是为这件事,林小姐本来打算进一步要求父亲制一件不是东洋货的新衣,但瞧着父亲的脸色不对,便又不敢冒昧。伪善的当权者借此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收受贿赂,威胁这些小资产者。林先生不得已,决定当掉金项圈去贿赂当权者。

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焕然一新的开张了,他的“额外支出“指望着在这时候能够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要靠这几天的生意。街市上渐渐地热闹起来,快过年了,“人们总要买些年货吧,”他想。铺子前面不时也围满了人,但是,都是些可怜的乡下人,他们连吃饭都解决不了,怎么会有钱来买这些东西呢?到了下午,总算是做了几笔生意,全家人阴郁的心情好多了。晚上,算总账时,形势不是很乐观,还欠着不少的客帐。这时,朱三太来要利息了,林先生不得已,把今天的收入都给了她。而林小姐也赊账买了自己喜爱的布,林先生无可奈何只有苦笑。

又过了两天,“大放盘”的林先生的铺子,生意果然很好,林小姐和母亲喜笑颜开。只是林先生心理矛盾着,他是在亏本卖呢!最使他心神不宁的,是店里的寿生出去收账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林先生正等着寿生收的钱来开销“客账”,上海的客人已经到了。这时,传来日军轰炸上海的消息,顿时,人心惶惶,上海讨债的客人毫无通融地拒绝了林先生的情商,不得已,林先生只好到恒源钱庄去商借,谁知钱庄老板竟跟他要以前欠的六百元钱。

由于开战,商会让大家分摊军饷,林先生为了面子答应了。这时,出去收账的寿生回来了,林先生只得把大部分给了堵门要债的上海客人。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难罢?林先生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

凄凉的年关终于过去了。由于许多铺子倒闭,林先生的帐没有办法收回来,而欠恒源钱庄的钱必须在正月十五还清,林先生家里就像一个冰窖。市面上一片萧条,连当铺都止当了,随你值多少钱的贵重衣饰,也只能当得两块,叫做“两块钱封门”。店里没有钱进货,只剩下一些日用品,这时,从上海逃来许多难民,这些日用品就成了紧俏货,生意一时好了起来。这惹的要债的蜂拥而至,林先生没有办法,只得向商会会长求救,没料到的是商会会长却提出来要林小姐做卜局长的小老婆,林先生感到了祸不单行。不久,林先生被党部的人带走了。

林先生被扣,令一家人惶惶不安,商会会长用债务和卜局长要挟,寿生想尽办法抵出全部货物,终于赎回了林先生,林大娘决定要林先生和女儿逃走,在走之前,让林小姐和寿生成了亲,自己和寿生留下应付局面。

林家铺子终于倒闭了,大群的债权人在林家铺子里吵闹得异常厉害,恒源钱庄和其他的债权人争执怎样分配底货。铺子里虽然淘空,但连“生财”合计,也足够偿还债权者七成,然而谁都想给自己争得九成或竟至十成。虽然有警察在,场面仍旧很混乱,有哭有叫的,有喊有闹的,还有的警察乘机占便宜……人们决定去党部告状,结果和警察发生了冲突,人群被冲散了……

《祝福》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 毙于风雪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5
《春蚕》《脂粉市场》《女儿经》《压岁钱》《恋爱之道》《人民的巨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秋瑾》

夏衍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夏衍于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春蚕》

中国无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摄制。由蔡叔声(即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程步高导演,王士珍摄影,主要演员有萧英、严月娴、郑小秋、龚稼农等。影片叙述了中国浙东蚕农在帝国主义军事、经济的侵略下,一步步陷入破产的悲惨经过。在艺术上,影片以真实自然、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农老通宝一家勤劳纯朴、忠厚善良的品质和艰苦劳动、奋斗求生的精神。为了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明星公司不惜工本搭置了外景,还特聘了养蚕专家充当顾问。这是中国将五四以后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在中国影坛上影响深远。

《狂流》
1932年,长江流域发生空前大水灾, 水害波及十六省,灾情严重。离汉口 百余里的小镇傅庄,因一道年久失修 的堤坝出现险情,情势危急,小学教 师刘铁生领导乡民奋勇抢险。当地首 富傅柏仁,携带侵吞的巨额修堤捐款 ,和家人一起逃到汉口。他打着救灾 的幌子,冒充请赈代表,继续向社会 骗取捐款,中饱私囊。傅女秀娟原与 铁生相爱,其父嫌铁生家贫,不允成 婚,反而将她另许当地县长之子李和 卿。未几,汉口市区也遭水淹。傅庄 因有铁生领导,乡民合力固堤,洪水 被阻,转危为安。傅柏仁又携眷返回 。秀娟、铁生别后重逢,感情益深, 引起李和卿妒忌,乃与傅柏仁合谋, 以“煽动乡愚图谋不轨”罪诬陷铁生 。这时,一场更大的洪水袭来,铁生 发动乡民取来傅家用赈款囤积的木料 抢修危险堤防,并向傅柏仁展开斗争 。傅纠集警察企图镇压,被突然决口 冲来的狂流卷走。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那时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地主高利贷的剥削,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小说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

故事梗概

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林小姐由于穿的是东洋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耻笑,她怒气冲冲的回到家里。但是,母亲也在为家里卖东洋货而发愁。

林小姐为没有可穿衣服而犯难,她的衣服和她的日常用品都是东洋货,虽然她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在这种局势之下,她只得放弃这些喜爱的东西。

父亲很沮丧的回来了,母女俩猜到肯定也是为这件事,林小姐本来打算进一步要求父亲制一件不是东洋货的新衣,但瞧着父亲的脸色不对,便又不敢冒昧。伪善的当权者借此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收受贿赂,威胁这些小资产者。林先生不得已,决定当掉金项圈去贿赂当权者。

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焕然一新的开张了,他的“额外支出“指望着在这时候能够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要靠这几天的生意。街市上渐渐地热闹起来,快过年了,“人们总要买些年货吧,”他想。铺子前面不时也围满了人,但是,都是些可怜的乡下人,他们连吃饭都解决不了,怎么会有钱来买这些东西呢?到了下午,总算是做了几笔生意,全家人阴郁的心情好多了。晚上,算总账时,形势不是很乐观,还欠着不少的客帐。这时,朱三太来要利息了,林先生不得已,把今天的收入都给了她。而林小姐也赊账买了自己喜爱的布,林先生无可奈何只有苦笑。

又过了两天,“大放盘”的林先生的铺子,生意果然很好,林小姐和母亲喜笑颜开。只是林先生心理矛盾着,他是在亏本卖呢!最使他心神不宁的,是店里的寿生出去收账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林先生正等着寿生收的钱来开销“客账”,上海的客人已经到了。这时,传来日军轰炸上海的消息,顿时,人心惶惶,上海讨债的客人毫无通融地拒绝了林先生的情商,不得已,林先生只好到恒源钱庄去商借,谁知钱庄老板竟跟他要以前欠的六百元钱。

由于开战,商会让大家分摊军饷,林先生为了面子答应了。这时,出去收账的寿生回来了,林先生只得把大部分给了堵门要债的上海客人。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难罢?林先生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

凄凉的年关终于过去了。由于许多铺子倒闭,林先生的帐没有办法收回来,而欠恒源钱庄的钱必须在正月十五还清,林先生家里就像一个冰窖。市面上一片萧条,连当铺都止当了,随你值多少钱的贵重衣饰,也只能当得两块,叫做“两块钱封门”。店里没有钱进货,只剩下一些日用品,这时,从上海逃来许多难民,这些日用品就成了紧俏货,生意一时好了起来。这惹的要债的蜂拥而至,林先生没有办法,只得向商会会长求救,没料到的是商会会长却提出来要林小姐做卜局长的小老婆,林先生感到了祸不单行。不久,林先生被党部的人带走了。

林先生被扣,令一家人惶惶不安,商会会长用债务和卜局长要挟,寿生想尽办法抵出全部货物,终于赎回了林先生,林大娘决定要林先生和女儿逃走,在走之前,让林小姐和寿生成了亲,自己和寿生留下应付局面。

林家铺子终于倒闭了,大群的债权人在林家铺子里吵闹得异常厉害,恒源钱庄和其他的债权人争执怎样分配底货。铺子里虽然淘空,但连“生财”合计,也足够偿还债权者七成,然而谁都想给自己争得九成或竟至十成。虽然有警察在,场面仍旧很混乱,有哭有叫的,有喊有闹的,还有的警察乘机占便宜……人们决定去党部告状,结果和警察发生了冲突,人群被冲散了……

《祝福》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 毙于风雪之中。

亲近夏衍 作文

亲近夏衍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夏衍小时家境贫困,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从夏衍爷爷身上,我感受到了谦虚。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从这些名人当中,我知道了谦虚的重要性,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每个人都有爱国思想,每个人都有爱国情怀。解放好,夏衍被免职,派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活动;他在“文革”中度过了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但是,尽管残疾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力量,继续奋斗,为祖国的事业奋斗,为祖国的建设奋斗,不断工作,不断创作,不断地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的工作态度更让人叹为观止,不择地、不择时、不择纸,在轮渡上写,在火车上写,在会场里写,在闹哄哄的会客厅写,在别人高谈阔论时更可以写,而且不论什么纸,他一写就顶天立地、不留空白。这就是夏衍,拥有着超凡毅力的夏衍!
他的精神不只震撼着我,还深深的震撼了大家的心灵。

资料

夏衍简介
[编辑本段]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小时家境贫困,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他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当选“左联”执行委员,并与郑伯奇、阿英、沈西苓等人创办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推动了革命戏剧运动的发展。1933年以后,他担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成为我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特别是戏剧运动,同时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

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领导党的文化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夏衍1900年10月30日出生在杭州府任和县严家弄内一座五开间七进深的房子里.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夏衍代表作
[编辑本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夏衍于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夏衍与《救亡日报》
[编辑本段]
谋幸
1941年春节前夕,在桂林苦心经营了两年一个月又十五天、为宣传发动抗日救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救亡日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救亡日报》——这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从1937年8月4日在上海创刊开始,便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当时,郭沫若兼任《救亡日报》社社长兼发行人,夏衍则出任总编辑。1937年11月22日,上海沦陷,《救亡日报》被迫撤离,于1938年转至广州复刊。当年10月底广州又陷入日军的三面围攻之中,于是《救亡日报》再度“流浪”。
通信联系已经中断,夏衍只好主张去桂林找李克农。11月8日晚,夏衍坐上了开往长沙的火车,第二天,他好不容易才通过一个个间接的朋友关系找到了郭沫若和周恩来。当时事情太不凑巧,正逢不堪回首的“长沙大火”,周恩来正在忙着安排“紧急疏散”,根本就腾不出时间来跟夏衍详谈《救亡日报》的事情,但周恩来却对他说:“你来得正好,马上回桂林和克农商量,自筹经费,尽快恢复《救亡日报》……”夏衍来到桂林与李克农商量后,在12月3日离开桂林赴香港筹款。第二天,郭沫若就来到了桂林。三天后,周恩来也专程从长沙来桂,向郭沫若指示《救亡日报》的办报方针。这时,夏衍筹款工作十分顺利。驻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来的电报后,即从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日经费中,专拨给《救亡日报》1500港币。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夏衍主持《救亡日报》作风严谨,一丝不苟。作为总编辑的夏衍,一直主笔撰写社论和时评,理直气壮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救亡日报》在抗日宣传中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也引起了反动派的嫉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直接导致了《救亡日报》在桂林的劫难。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来了个先发制人,他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名议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还命令全国报纸都必须刊登颠倒是非的“中央社”电讯稿和“军委命令”,以掩盖事实真相。夏衍坚持拒绝刊登这则诬蔑“新四军叛变”的消息电稿。为了不伤情面,他将它安放于头版头条,然后与往日一样,不动声色地连同其他稿件一起拿到新闻检查所“送审”,“送审”完毕后,便把头条的“中央社”电稿撤掉。
这一天,除《救亡日报》之外,桂林各报都刊登了“中央社”对“皖南事变”歪曲事实的报道和“军委命令”,全城上下一片哗然。更令人惊奇的是《救亡日报》头版开了个大“天窗”!除报社编辑和印刷工人带出几十份报纸之外,其余全被国民党中统和新闻检查所扣压。至此,《救亡日报》社报馆受到严密监视,情况愈来愈紧张,形势愈来愈严峻。夏衍及时清理并烧毁了一些重要文件,并于23日晚在灯下草拟了一篇《为被迫停刊告国人书》。
1941年3月1日,驻桂林的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秉承蒋介石重庆当局的密令,查封了《救亡日报》。这张在抗日救亡中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多次组织支前义卖,广泛传播革命真理的报纸,从此结束了它在桂林的战斗生涯!仅仅两年又四十五天的生涯!夏衍当时的心情十分沮丧、惋惜而沉痛,为了保存力量,他不得不遵照党组织的安排飞往香港,继续新的革命活动。(旧书信息报)
夏衍,一生为谦谦君子,对人谦恭,在临逝世前,其秘书说:“我去叫医生”,夏衍立即叫他回来说:“不是叫是请!”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夏衍《野草》
[编辑本段]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战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 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 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是巨大无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 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一方面是横压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 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骨骼被切分,巨 石被掀翻。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于它的“韧性”。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着、扩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胜,而 能“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这样,它就使一切强大之敌显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生长的条件无 论怎样恶劣,它也不会悲观和叹气;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斗争性,它为经受磨 练而更加意气风发;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韧 性的、乐观的、有前途的力量。这人格化了的野草,绝妙地、完整地、贴切地 象征了正在坚持“长期抗战”的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和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光 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杂文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需要特 殊抚植、苟安于玻璃棚中的“盆花”,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 赖性、软弱性、妥协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为与朴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杂文取朴素的文风,不事雕刻,力避华美。 开头貌似闲谈,意在反衬,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后以“哄笑”盆花嘎然结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详细观察,通过对新奇、具体而又相当典型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出来的。比如,种子的生长之力能够分开机械力难以分开的头盖骨这个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备的知识,因而显得新颖奇特,也很典型。同时,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紧接着又列举了一系列尽人皆知的普通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之。而用普通事例来说明问题又容易失于平庸和索然寡味,于是作者便对这些普通事例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微言大义的哲理来。
“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
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过层层点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后,画龙点睛,妙语惊人。
作者目的在于启迪人们的思考,因而没有在抒情方面下功夫,主要是借助于形象展示一种哲理。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开始,提出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接着破题而入,用特殊和一般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世上小草和种子的力量最大。最后,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量的源泉,它坚忍不拔,能屈能伸,“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是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如果我们通过“长期抗战”等字样,把野草的生命之力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由于散文的立意是逐步点染加深的,读起来很有层次,既不平直浅露,和盘托出,使作者的主旨成为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又没有把作者的思想倾向完全隐藏起来,读起来朦胧隐晦,艰深难测,不可捕捉。
野草原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
“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
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
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
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
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
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
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他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
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
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种不可抗
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
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
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
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
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
草,才可为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第2个回答  2012-12-16
夏衍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夏衍于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第3个回答  2008-08-19
去夏衍故居看看吧......梅家路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