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何执掌江东?

如题所述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东吴大帝孙权(182-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 孙权题跋立像
[1]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兄孙策病死,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同年,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三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战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带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所据荆州部分的南郡暂与刘备。215年五月,征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同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 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相当的兵力对自己构成威胁,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拔掉门口这颗定时炸弹。以吕蒙为都督取下刘备所据荆州地,潘璋、朱然擒杀关羽。 220年,曹丕取代汉称帝,建国号大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并随即兴兵问罪讨伐东 东吴大帝·孙权(182-252)
吴。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彝陵之战大破蜀军。 222年,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督荆扬交3州诸军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不如预期,只得引退。(曹丕时代,对孙权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刘备病逝,蜀、吴互通使臣,关系缓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 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229年后,孙权多次出兵北伐,战役教多,各有胜负。 孙权称帝后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注:若从孙权称吴王在位算起,则在位为32年)。孙权自200年继位吴侯统领江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到了晚年,孙权却像很多的皇帝一样昏庸起来,这也许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如隋文帝杨坚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坏法制,结果在隋炀帝的继续“努力”下隋朝终于灭亡了。孙权在晚年上了公孙渊的一当: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派来使者向孙权称臣,这时的孙权还没有正式称帝建立吴国,但是大臣们已经有人开始劝进,让他做皇帝了。公孙渊的称臣让孙权非常高兴,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孙渊为燕王,还要派将领率兵一万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极力劝止,说这是公孙渊背叛魏国之后受到了魏国压力,想利用江东来对抗魏国。根本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只派个使者去就行了。孙权不听,还是派了使者和将领前去。张昭见孙权如此刚愎自用,一气之下装病在家。孙权也很生气,让人弄来土将张昭家的门堵住,张昭更干脆,让家人从里边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门了。孙权比其他时期的一些皇帝毕竟还是宽厚了许多,和大臣斗气也很有风度,不是任意杀戮,而是采用堵家门的方式来泄愤,一来出了气,二来也不会影响到大局。孙权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气,要杀一个大臣,因为别人劝说而没有杀成。等第二天大臣们说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记得了。孙权非常懊悔,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杀人,一律不准杀。在孙权收回荆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次子曹丕建立了魏朝。孙权为了防备刘备报仇夺取荆州,便和魏朝讲和,还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祝贺。 公元222年,孙权被封为吴王,定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曹丕为了增强对江东的遥控,要求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都城做人质。孙权始终不肯,总是找借口推辞,最后曹丕以此为借口,说孙权心不诚,于是发兵攻打江东。孙权为了对抗曹丕,又派人向刘备请求和好,刘备此时也无法收回荆州,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也同意了。 江东和魏国断交,和刘备重新修好,这使曹丕很是恼火,亲自率领军队讨伐东吴。孙权采纳了徐盛的计策,一夜之间在长江南岸用木桩和芦苇造了无数的假城楼,连绵数百里远。第二天,曹丕以为江东早有防备,只得丧气地退兵而去。 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趁魏明帝年轻(时年26岁)、吴国与蜀汉关系较好的时机,称帝建立了吴朝,改元黄龙。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帝孙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8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兄孙策病死,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同年,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三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第2个回答  2014-05-18
在谈论到孙权的时候,人们总会说孙权是依仗父兄的余荫才得以坐镇江东的。历史上确实是因为孙策的猝死才使得孙权有机会掌握江南的领导权。又因为孙策临终前的一段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因此不少人认为孙权也就只是个守成的主儿。但是孙权以江东一隅力抗中原,就连尊奉魏国为正统的《三国志》也尊其为“大帝”,又岂能是浪得虚名。从历史上来看,到三国以前为止,江南之地始终是偏远地区甚至是不毛之地,从夏商到先秦两汉,这块地方始终远离人们的视线,只有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如流星一般,闪耀了一下后立刻就沉寂了。按照学者葛剑雄的说法,直到三国时代,江南才迎来了发展的曙光。经济决定政治地位,江南之地僻处一隅,在和中原的对话中不可避免地处于下风。而曹魏所占据的中原,是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远非江南所可比拟。即使和巴蜀相比,江南也颇有不如。李冰开凿都江堰之后,秦汉两代的苦心经营,使成都平原俨然有“天府之国”的气象。因此,在经济上,孙权所执掌的政权很难在天下争雄中充当主角。

  接着来看政治制度方面。从战国开始,中国就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封建制改革。到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基本已经全面封建化。反观江南之地,大家族的势力盘根错节,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应该说奴隶制的痕迹还是相当严重的。之所以孙策起兵能够获得势如破竹的胜利,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各大家族需要一个代言人来保护他们的利益,以维护家族之间那微妙的平衡。无法否认孙坚遗留下的威望以及孙策的个人能力。但是孙策能以区区数千兵马席卷江东,如果没有当地大家族的支持,使根本不可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因为,任何一个大家族都有和他不相上下的兵力。当然军事上孙策非常厉害,任何一个家族都不是他的对手。但如果他真的是遇到几个大族的联合抵抗的话,那不用说统一了,连确保立足之地都相当困难。只要参阅有关三国兵制的文献,就不难发现,私兵作为一项官方默认的制度,始终伴随东吴。这一制度也让江南的领导者格外为难。

    应该说让孙权坐上最高权力宝座的直接事件就是孙策的猝死。应该说孙策之死和江东大族就有直接关系。在东汉末年的江东之地,最富有最重要的属地,就应该是吴郡。而从吴郡太守有能力杀死孙策不难看出,孙策对自己的领地并没有绝对的主导权。不妨作一个对比,曹操攻下某个要地或者重镇,他都会任命自己的一些心腹出任郡守。而孙氏家族从政权建立伊始,就连对自己地盘上的重镇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加以控制,可见他们在江东的尴尬地位。

  孙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被孙权名正言顺地接手了,但当时的他还只是个孩子。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权力岌岌可危。江东的大家族们可以把孙策抬到君主的宝座上,也有能力把孙权请下宝座扶植新的代言人。可以肯定的说,在孙权刚接手权力的时候,各大家族都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的来看待这个年轻人的。

  孙权最应该感谢他父亲和哥哥的,是他们不仅留下了让自己坐上宝座的威望,而且留下了巩固政权的人才。而孙权在他拿到权利之初,就做了一个比较明智的决定,讨伐山越。山越就是现在浙江南面到两广的大片地区,但当时都是充斥着还没有完全开化的土著人,从孙权开始讨伐屡次遇险可以看到,一开始江东各家族并没有给他很大的支持,而只是在观望。孙权的军事行动,直到后来才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允许江东大族在恰当的时候介入是一石二鸟的明智之举。一方面,满足了江东大家族扩张的要求,给了他们实际的利益;另一方面,则可以削弱家族的私有武装,同时补充自己的兵力。通过恩威并施,从而把权仗更多的握在自己的手中。应该说,孙权在建立政权早期都是小心翼翼的,与其晚年的骄横跋扈相比,充分说明了他巩固政权的艰难。无论如何,孙权让江东政权真正稳定了下来,并且强化了君权。仅凭此点,他与孙策相比,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上所述,由于受到经济军事实力的限制,以及地方豪强实力的牵制,孙氏家族的政治军事重心始终是在南方而不是北方。这也就很好解释,何以吕蒙一心攻取荆州,而对曹魏的徐州防务空虚无动于衷。并且,孙氏政权的势力扩张必然还要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分配,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就是孙权为什么在逐鹿中原的军事行动中总是采取守势。采取守势,决不能说孙权的能力逊色于曹操或者是曹丕。托生乱世,出色的军事实力是一个君主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不能不提的就是孙权的军事才华。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军事战役数不胜数。孙权也在一系列江南攻防战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简而言之,两千多年来,江南政权基本上都奉行守江必守淮的方针,而孙权做到了仅仅依托长江抵御北方强大的曹魏政权。即使不说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赤壁大战,能让横扫北方的曹魏政权虎视眈眈数十载却只能望江兴叹,就足以证明孙权的能力。

  最后来说一下孙权的举贤任能。一个好的君主,不是看他文采如何,也不是看他军事如何,标准只有一个:用人。在三国时代,任用贤才就相当于让政权更加稳固。相对于刘备的善于识人和曹操的用人不拘一格,孙权做的也不遑多让,甚至犹有过之。因为他所任用的人才大部分出自于江南的大家士族,而这些地方出来的人都是鱼龙混杂,有些甚至是纨绔子弟也不能不用,但仅从孙权慧眼识陆逊这点就可以看出他的认人功力。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而这很明显是个政治联姻。虽然一定程度上这些大家族阻碍孙氏家族行使权力了,但他没有因为反感而采取抵制态度。相反他对有能力的人还相当重用,比如陆逊、顾雍、朱然等,可见其豁达的心胸。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孙权从心底里还是有些排斥这些大家族的,这也间接解释了他喜欢吕蒙和诸葛恪的原因了。总得说来,孙权作为一个君主,绝对具备与曹刘并肩的实力,让曹操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