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真的很重要吗?

很多高僧开示持戒的重要,更有“以戒为师”之说,可见戒律的重要性!可是晚辈觉得戒律具有一点强迫性,是属于修身的范围,而非修心!而佛教是注重修心的,举一例子,比如心是树根,身的果实,要想彻底不让它结果实,必须要把树连根拔起,而长出就摘果实是不可取的,也是不长久的。因为摘了,树根还在,果实还会长出来的!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非“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济公就是如此啊,修心不修口,并不持戒啊。既然这样,为什么各代高僧大德还要强调戒律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修心的重要?很迷惑!

佛在世的时候 只要守戒七天 就可以证得阿罗汉

可见戒律的重要

没有戒律就没有悟道 更谈不上解脱生死轮回

楞严经中有四种清净明诲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为什么我说摄心为戒呢?因心为戒本,若能摄住,制伏一处,就是持戒。若不能制伏而放纵之,就是破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假若所有一切世界六道众生,他们没有淫欲心,就不会随生死流转,而能断生死流。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你发心要修正定,目的在超出尘劳,脱离生死,但淫欲心不断,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淫欲心就是尘劳,不要说有淫欲行为,就是连淫欲的念头亦是尘劳,怎能开悟成佛?现在一般邪知邪见的人,又想开悟成佛,又放不下淫欲,这是最可怜。虽佛在世,亦不能救他们!

纵然有智慧,修禅定得到轻安境界,假如不断淫欲心,必定会落魔道。上品为魔王,中品为魔民,下品为魔女。魔女生得十分漂亮,但十分卑鄙。有智慧者千万要注意,要小心!不要误了自己的前途,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他们这一般邪魔,亦有很多徒众,不知惭愧,大家都自认为已成佛,成了无上大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在世时已先说:“我灭度后,末法的时候,到处都充满这般魔民,好像火一样的旺盛。”专讲贪欲邪淫,正对一般无知青年的机,臭味相投,互相赞叹,反认为自己是善知识,终令无知的众生,堕落爱欲邪见深坑,失却菩提大道的正路。

月前我遇见某某人,不要提他的名字,他说他是佛,我说他是魔,为什么呢?因为他专门谈情说爱,口口声声是Love,Love,I love everybody.这真不知惭愧,有什么资格来爱所有的人!可是很多人便给他迷惑,臭味相投,还说他讲的道理很不错,这真是以盲引盲,我有一句偈诵这样说: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

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到了地狱,师父见徒弟亦来,就问他:“这个地方不是好玩的,是受苦的,为什么你亦来呢?”徒弟说:“你先来啊!我当然也跟着你来嘛!”这不是骂人,这是真的!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你教导世人,欲修正定,必定首先要废除淫念,这是如来,及过去所有一切诸佛,第一个决定,一点不能改变的清净明白教诲。这是四种清净明诲,佛教徒一定要遵守。

专讲爱欲是魔王,但菩萨亦讲爱,是慈悲的爱护众生,而不是淫欲的爱,私心的爱。对一切众生,都不分彼此。魔的爱则有所企图,有所贪欲,一反一正这是菩萨和魔之不同处。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有淫念必落魔道,因为这样,如果不断淫念,而修禅定,就一边修,一边漏。要开悟而离不开淫欲,这就好像蒸沙石,想要它成为白饭,经过百千劫,依然只可叫热沙,为什么呢?因为沙石不是米,不是饭的原料!

如果真能断淫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男女在一起也没有问题。因内心已如止水,已达到“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能到如如不动的境界,是不会到处对人说的,到处宣说我无淫心,到处登广告,那是靠不住的。以前有一修道者,求师父印证已得开悟,师父问他:“你开什么悟?”他说:“我现在才知道师姑是女人。”师父用佛眼观察,是真开悟,就给他印证。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

若是以淫欲之身,要求证得妙觉佛果,纵然得到微妙的开悟,亦只是从淫根所发之淫欲种子。根本已是淫欲,那一定会堕落三途,地狱、畜生、饿鬼,轮转生死不能出离。这时候,人身尚不可得,试问从哪一条路来修证如来妙果?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必定要连淫机,即最微细之淫念,亦即无明都断了。这时清净无染,一念不生,身和心都断除,连断性断影都没有,就如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这样才有希望证到无上觉道。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照我这样说,才是佛说,不照我这样说,就是魔王说。

凡是能到这里来听楞严经的,不是聋子、哑子、瞎子,而都是有善根、有智慧,所以大家要把智慧眼睁开,分别魔佛之不同处;同时要用耳根来反闻闻自性,不要再向外驰跑,这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说的话。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阿难,又世界上六道的众生,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如果他们能不起杀心,就可以不随轮回流转,不随生死业报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想修正定,本意是要超出尘劳,如果杀心不能除掉,就不能跳出尘劳。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纵然有多少智慧,指世间智慧,即世智辩聪。修禅定有功夫,得到境界现前,但如不断杀业,必定堕落神道。上品之人就成为大力鬼,即是天行夜叉,中品为飞行夜叉,诸鬼神,如山林城隍等,下品就为地行罗刹,即啖人精气的罗刹鬼。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般鬼神,亦有很多徒众,大家都夸张自己已经成了无上道的果位。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将来我灭度后,末法时期,有很多这种鬼神,好像火一样的旺盛,充满世间,他们亦修道,但不能断杀,还对人夸说,食肉亦可开悟,可得菩提正路。好像一般人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里头。这真是狂言妖言邪说惑业!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阿难,众生肉是不可食的,我只是教出家人,可以食点五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自死肉、鸟残肉。这五种肉是我以神通之力化生,本来没有命根,亦因你们婆罗门所居的地方,天气过于潮湿,又多沙石,不能够种果菜,连青草都不能生,故我用大悲神力,幻成这五净肉,使你们得食,奈何在我灭度后,一般不肖之徒,居然食众生之肉,还敢自称是释子呢?

学生问:佛既然戒杀,为何又用神力化五净肉,教出家人得食,为何不化蔬菜或稻米等呢?

上人:有人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经文上说:“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大概是地理环境之限制,故佛陀便化肉而不化稻菜。不知这看法对吗?

上人:佛陀既有大神力,在沙石之地,化蔬菜稻米,亦是轻而易举之事,根本不受地理环境之限制。莫如说:佛很了解众生的心理,知道一般人喜欢吃肉,就算某些出家人,要他立刻断荤吃素,他会感到吃大亏,舍不得肉味。佛为顺从人情,来接引这些人,先作一个方便,允许他们可以吃五净肉。并说明是佛力所化,没有命根。但在其他经论,如楞伽、大涅盘经等,都说得很清楚,为佛弟子,不应吃众生肉,因断大慈悲种性,是修净行的一个很大障道因缘。各位对这点,应该彻底明白,不应借口说佛允许出家人吃五净肉,便可随便开斋破戒,即是曲解经义,大错而特错!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你们应当知道,食肉的人,纵然得到心开,亦只是暂时境界,似乎是有点定力,但这都是大罗刹之类,等到福报享尽,必定沉落在生死苦海中,不是佛的弟子。这样的人,既然互相杀害,互相食啖,没有了期,又怎么会跳出三界呢?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我只粘了两个 怕发不上去http://www.fosss.org/brgq/lyj/1334.htm

自己看 在中下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8
个人见解,请与指正
实修的话,经常会发现执着修掉了,确实是没了,可是过一段又有了。就是说修炼是一遍遍的过,全部修掉,然后如果你还能修,那就会再继续放弃执着。往生命深层修。如果你现在真的修到了,没有执着了,到了不受现在戒律约束的境地。你又何必在意他重不重要呢?为了捞这个口舌,有了执着可不值得。虽然那时候戒律确实对你没有约束了,但你会悟到更高的法理,我相信那时候你做的绝对比现在戒律还要好,济公的事我坚信是演绎,你又没见过人家本人,什么修心不修口,那是唬人的。有些宗教身、口、意要求极严,涉嫌执着的事情,不说不做甚至都不让想。现在强调修心,与持戒唱反调我看是魔或者执着控制楼主的思想打出来的。楼主要小心这种心态。
第2个回答  2008-09-16
同修所见,以偏盖全。戒律并非修身,而实修心。身虽受戒,而心不定,则不名守戒。

无戒不能得心定故,应守戒,无戒不得环境定故,应守戒。无戒不得众生欢喜故,应守戒。

比如淫欲,身虽不犯,但于修定之时,淫欲心故,心意外驰,听到女声,即浮想偏偏,必不得定,若身犯之,或心惭愧故,终日惶惶,或被人扰,无法修佛。其他种种戒律,守之则神气清明,修定易得,背之魔障重重,欲得安静的环境尚且不可,如何修定。

戒律为佛法之本,正定为成佛之因。真学之人,日益清净,戒律可不守而自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精进之人,强守而实难守。

初学者不可和已经成就者相比戒律,菩萨畏因,成就者并非不守戒律,而是受持方法不同而已,济公的形象,历代传说改变不少,但是改来改去,都没见过济公逛妓院的吧,根本之处要把握。
第3个回答  2008-09-17
戒律太重要了,佛经中多处强调。是修行的根本之根本。请看宣化上人的开示。
第4个回答  2008-09-17
“戒”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就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宪法”一样,如果没有宪法的约束,那国家会乱成什么样子?这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阿弥陀佛,善愿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