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胆怯

如题所述

一、体育胆怯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体育胆怯心理的形成,一方面是受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对一些教育理念的误解,因而在学校体育中导致了学生胆怯心理的产生,例举如下:
1、谦虚、谦虚,越谦越“虚”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格言是一些体育教师常用来告诫那些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产生所谓“自满情绪”学生的“律条”。例如:某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体育教师就“教育”他“在成绩面前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比你好的同学还多得很,你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等等。教师的本意是想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但事情往往并不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对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育”无异于给他们泼冷水,一些成功之后的大胆念头,欲望和快乐的情绪,转眼之间就被这一古训打得支离破碎,天真活泼和酷爱表现的天性受到压抑。而后这些学生事事小心谨慎,甚至回答问题,出列示范亦是瞻前顾后一种胆怯心理至此油然而生。真可谓“谦虚、谦虚,越谦越虚”。
2、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
对于不多数学生来说,优点也是一种流动的液体,即便是教师把它棒在手上,也有随时“流失”的危险,更不用说不闻不问了。而历史传承下来的“律条”是:“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或者是“要用显微镜来查找自己的缺点” 等等,在这种“律条”教育下,就会让学生造成一种生活在缺点空间中的假象。
对于一个在缺点空间中穿梭的学生来说,心理难免受到缺点的挤压,形成一种害怕错误的胆怯心理。这样的心理又会导致学生从这个缺点的阴影中陷入另一个缺点的泥潭,进而形成一种“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的恶性循环。
3、期望过高,因而没有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自己的教育对象,戏剧性地活跃课堂氛围„„”这就是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所命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然而一些教师主观上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恨铁不成钢),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学生胆怯心理的出现。例如:期望学生尽快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而埋怨他们进步太慢,期望他们都能很好展示技能,而对他们的表现百般挑剔:“动作还不够准确”、“力度不够”、“幅度小了点”等等;这样一来,学生自信与勇敢的引擎刚一启动就受到了无情的打击,感觉到的是失败和沮丧。失败和沮丧使他们害怕,害怕又使他们胆小。
4、挫折、挫折,一挫到底
挫折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优良个性,但是一些教师让学生反复遭受挫折,以至一挫到底,使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因而使一些耐挫力较低的学生丧失自信和尊严,一上体育课或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就惊恐不安,不知所措。因此对学生胆怯心理
的形成来说“一挫到底”也难辞其咎。
二、克服胆怯心理的方法
中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学校体育中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对比鼓励法
即让学生在一种横向(纵向)的比较过程中,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唤醒沉睡的自尊,自信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勇气,逐渐消除胆怯心理。众所周知,学生最崇拜的人通常是教师,因而,教师切不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而应该以自己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是有缺点的。例如:在一次学校运动会报名动员会上,学生听说竞争很激烈,都害怕比差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脸。了解了他们这种心理后,我对他们鼓励道:”以前老师参加体育比赛时,也曾害怕比不好,会丢人,越害怕就越比不好。其实自己尽力了就行,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听了这番话,学生虽还心存疑虑,却都纷纷举手报名。
2、角色扮演法
具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其实内心非常渴望成为一个大胆勇敢的人。但现实条件使心灵的渴望被胆怯的心理所掩盖。“角色扮演”的游戏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这种勇气的渴望,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可多让那些身体素质较差又比较胆小的学生担任勇敢的“母鸡”的角色,角色扮演对这些学生改变胆怯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竞争消除法
我们常看到一些足球或篮球比赛刚一开局时往往打得很乱,没有什么章法。这一般是双方队员紧张、焦虑的情绪造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比赛的适应队员紧张焦虑情绪也随之降低,比赛逐渐转入正常。这种现象对我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