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31
组内研讨课,依据课时进度,我展示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还剩下多少》一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2、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4、继续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这一节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所以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的研读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基础的了解,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能理解生活中存在用减法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在我给一个班上完一节课后,感到课程设计的并不合理,内容有一点多,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特别的重视,所以整节课都是那么的满,没有一丝空隙。所以在第二节课我做了改变。具体的两种教学设计我在课后又做了对比,详细如下。

第一次上课,首先情境教学;让我们一起来到果园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展示;一棵果树(一共有5个苹果,文字的形式表现),学生充分表述这一数学信息,然后动画演示掉下来了2个苹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然后再次利用形象的小老鼠偷奶酪的课件情境,继续让学生体验减法。仍然是不出示奶酪的块数而是用文字表示。让学生结合文字和演示的动画解决,还剩下几块奶酪?这两个情境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说,出现了掉下来、去掉、落了等词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继续观察,并逐步的叙述,掉下来的2个苹果,是从5个里面掉下来的,5就变少了,树上的苹果是剩下的,剩下的也比5少。在这一环节中,突出总数,让学生感受到从总数中去掉或减少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孩子直观的体会到求剩余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然后在认一认、画一画的活动中继续理解问题,抽象出算式。最后,让孩子说“是如何算出得数的?”这一环节中,应该让孩子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嘴巴说,能让学生充分交流算法,体验运算策略多样化,然后再利用课件显示出答案,验证孩子们的结果。但在上课中,总感到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有一点多,教学重难点不能突出也不好突破,有一点顾此失彼的感觉,一节课疲于奔命。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培养。

经过思考,我将课件及教学内容相应的稍微做了一下改变,教学目标更明确细节,将重难点进行分散。在第一课时重点教学理解减法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提出减法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所看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总结、交流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将减法的运算方法的学习放在了第二课时。具体是这样的,在第一节课以连环画的形式直接呈现出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交流;看到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在演示过程中,孩子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还剩下几个苹果?发现剩下的苹果比原来的苹果数少,掉下来的也比原来的少,观察中,体会到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出示第二个情境,当笑笑戴着苹果去淘气家玩时,淘气为同学准备的蛋糕却被小老鼠偷走了一部分,引出第二个情境,结合生动的课件,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在孩子发现自己有新的收获时,我在练一练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减法问题,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减法问题。完成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学生从中体验到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再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但是在解决问题中遇到了计算上的麻烦,到底该如何计算出结果呢?带着个问题,来学习第二课时,这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我感到这样的效果更好。

组内研讨课,依据课时进度,我展示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还剩下多少》一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2、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4、继续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这一节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所以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的研读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基础的了解,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能理解生活中存在用减法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在我给一个班上完一节课后,感到课程设计的并不合理,内容有一点多,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特别的重视,所以整节课都是那么的满,没有一丝空隙。所以在第二节课我做了改变。具体的两种教学设计我在课后又做了对比,详细如下。

第一次上课,首先情境教学;让我们一起来到果园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展示;一棵果树(一共有5个苹果,文字的形式表现),学生充分表述这一数学信息,然后动画演示掉下来了2个苹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然后再次利用形象的小老鼠偷奶酪的课件情境,继续让学生体验减法。仍然是不出示奶酪的块数而是用文字表示。让学生结合文字和演示的动画解决,还剩下几块奶酪?这两个情境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说,出现了掉下来、去掉、落了等词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继续观察,并逐步的叙述,掉下来的2个苹果,是从5个里面掉下来的,5就变少了,树上的苹果是剩下的,剩下的也比5少。在这一环节中,突出总数,让学生感受到从总数中去掉或减少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孩子直观的体会到求剩余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然后在认一认、画一画的活动中继续理解问题,抽象出算式。最后,让孩子说“是如何算出得数的?”这一环节中,应该让孩子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嘴巴说,能让学生充分交流算法,体验运算策略多样化,然后再利用课件显示出答案,验证孩子们的结果。但在上课中,总感到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有一点多,教学重难点不能突出也不好突破,有一点顾此失彼的感觉,一节课疲于奔命。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培养。

经过思考,我将课件及教学内容相应的稍微做了一下改变,教学目标更明确细节,将重难点进行分散。在第一课时重点教学理解减法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提出减法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所看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总结、交流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将减法的运算方法的学习放在了第二课时。具体是这样的,在第一节课以连环画的形式直接呈现出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交流;看到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在演示过程中,孩子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还剩下几个苹果?发现剩下的苹果比原来的苹果数少,掉下来的也比原来的少,观察中,体会到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出示第二个情境,当笑笑戴着苹果去淘气家玩时,淘气为同学准备的蛋糕却被小老鼠偷走了一部分,引出第二个情境,结合生动的课件,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在孩子发现自己有新的收获时,我在练一练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减法问题,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减法问题。完成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学生从中体验到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再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但是在解决问题中遇到了计算上的麻烦,到底该如何计算出结果呢?带着个问题,来学习第二课时,这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我感到这样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