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人生大事》之后,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葬礼?

如题所述

普通的、简单的葬礼就行

在《人生大事》播出之前,他的作品《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中都呈现出对生命的反思和珍惜之情,且都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部电影是我国少有的殡葬题材,提到殡葬题材电影,人们不难想到日本影片《入殓师》。在大银幕上,直面生命最后一步的作品并不多见
《人生大事》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我看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后者带有些中国式热闹,烟火味浓烈,对死亡却不够坦然。
提起殡葬这俩词,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脑海中第一时间联想到的词那应该就是——死亡
对于死亡这俩字,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非常反感且也是不愿意去面对的两个字。但是这部电影中,韩延导演用另外一种特别的方式向我们讲述死亡,也让我们对殡葬师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充满了敬畏之情。

花衬衫、大裤衩、大粗链,夹脚拖鞋,走路大摇大摆,整个一街溜子。路人见到他都想绕路,满脸嫌弃:“发死人财的”。他自称“三哥”,原名莫三妹(朱一龙 饰),是一名殡葬师。
他的祖上三代都是经营丧事的,因为莫三妹从小就经常和死人打交道,所以对死亡也就习以为常,甚至不再敬畏。
在逝者家属正悲痛欲绝地烧纸钱时,他会随手拈起火盆里的纸钱用来点烟;为逝者净身时也不愿意吐掉嘴里的槟榔。

就是这么玩世不恭且一事无成的街溜子到最后他成为了真正的“莫三妹”,也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名"父亲",对祖上三代流传的殡葬师身份也不再逃避。

生,除死,无大事。
并不是说,只有死亡才是最大的事。
而是说,当你看淡了生死,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了。事事即可大,事事也可小。

人的一生在啼哭声中开始也在哭声中结束。
死亡只是是一场告别,它不是结束,因为那些记忆和情感不会消失,在你想念的时候,一遍遍浮现在你的脑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3

一场简简单单,不需要费事的葬礼!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禁忌话题。殡葬师这个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陌生的。就连国内的影视作品,也很少以此拿来作为创作素材。相反,对观众印象最深的,倒是一部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可见,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艺术创作,对于这份职业还是存在着一定社会偏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禁忌话题。

《人生大事》导演将故事聚焦在殡葬师这个职业上,去讨论生死,亲情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我们不妨直面这个话题,想一下以后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葬礼?

葬礼最主要的意义,就是给了人们和故去的人告别的机会。当葬礼的主角换成那件让你受伤的事,也是暗示自己终将要与它告别,开始没有它的生活。
也许有些事的确需要很长时间消化,但葬礼永远是那个改变的开始。

那些遭遇不幸、经历生活巨变的人,能坚持下来,都是因为他们有想要完成的事,有需要照顾的人。
曾经一家养老机构就做过一个实验,只是给一个楼层的老人分配了花花草草和小鸟、宠物,他们的死亡率就比其他楼层下降了三分比一。因为他们会想着给需要他们的小生命浇水、喂食。有宠物的人都知道,你心里会一直惦记着它们,希望陪他们久一点。
研究显示,责任和心愿是人们好好生活很大的动力。
所谓的人生大事,就是围绕生死的那些事,而当我们学会了在看似挺不住、过去的生活里,找到那些支撑我们好好生活的方法,一切都是小事。

生,除死,无大事。
并不是说,只有死亡才是最大的事。
而是说,当你看淡了生死,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了。事事即可大,事事也可小。

人的一生在啼哭声中开始也在哭声中结束。
死亡只是是一场告别,它不是结束,因为那些记忆和情感不会消失,在你想念的时候,一遍遍浮现在你的脑海。

第2个回答  2022-07-13

我想要一个浪漫的葬礼。葬礼可以是一场绚烂的烟花

也可以是一方小小的盒子

《人生大事》的故事主题是“人生除死无大事”用葬礼来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

市井生活是搞笑的,是婚庆店和殡葬铺的冲突,是红白喜事一起办,是小女孩举着红缨枪问“我外婆呢”,是莫三妹把父亲做成烟花放向天空,特别喜欢电影里边的一句台词,人生啊,就像是一本书,每个人都要活到最后,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却是省略号。

在国内,大家都对死有着避讳和敬畏,但是这并不能让我们远离死亡,在这样环境里,造就了我们的中式浪漫——一台隆重的葬礼。

这是一种何等的浪漫,对于一个不知生死的孩子,我们该如何解释死亡和出生,殡葬题材是电影的一大亮点,国内的教育似乎都有意无意的避开人的出生和死亡,“爱我们的人,变成一缕青烟, 成为天上的星星,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却一直在陪伴我们。”让电影充满了温情,虽然剧情中的狗血剧情难免让人吐槽,但是这一部分还是让人充分体会到了小文和莫三妹相互治愈相互陪伴的温情。

第3个回答  2022-07-13

自由的。

关于星星的寓意,在上一篇文字里,我猜测是把星星比作离世的人,我只猜中其一,没猜中其二。

“如果离世之人会化作天上的星星
那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

这第二层寓意,一下子把电影的境界格局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市井小民相互救赎的普通故事。

万万没想到还有对整体殡葬行业的探讨,以及对国人生死观的拷问。

国人惯来忌讳触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葬礼葬仪,忌讳亡者亡灵。

但正如监制所说,死亡不是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而殡葬人员,是给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护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无论是亡者,还是殡葬师,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阴森可怖,殡葬师也不再晦气卑微。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种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

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才会不再只有痛苦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终局时,才会更加豁达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殡葬仪式、殡葬物品、西游记相关意象,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印记,在人们心头烙印深刻、寓意共通。文化意象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人生大事》中,文化符号绚烂繁多,那一种华夏文化的浸透感,浓郁悠远。比如:
碗——为逝者开路;黄纸,火盆——为逝者送财;纸人——为逝者陪伴;抬棺喊号——护持送别逝者;哭丧——对逝者的思念;守灵——守护魂灵;紧箍手镯——束缚与责任;红缨枪——冲破桎梏;佛珠——护持;栏杆门——隔阂;星星——逝去的亲人、思念;烟花——逝去与希望、美好;布老虎——童心;手表电话——小文外婆;戏服——皇家仪式;麻将——百姓娱乐;哪吒年画——小文的形象;房产证——财产与住所......
这些文化寓意的意象,不仅巧妙地连接了叙事单元,还成为塑造人物、推进叙事、组合时空、情绪转化的巧妙道具。

现实题材电影只有坚守和秉承现实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映百姓心声,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实达成与当下观众的情感互动,彰显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人生大事》正是以一种深情而非煽情、浪漫而非做作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动情的力量、一种共情的力量,实现了一种电影叙事美学的平衡——他所运用的意象系统,既让观众感受到死亡与别离,颓丧与混乱,又着重表达了黑暗里人性的闪光和温暖。

第4个回答  2022-07-13
人们一提到葬礼就是一个很沉重的字眼,但人自从生下来以后,总会有一天终结,面对这样的现实,慢慢的人也就习惯了。葬礼是人生的画上了一个句号,葬礼是与亲人的永别,葬礼是以这个世界的辞别。至于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葬礼,要根据每个人的内心,也根据当地的风俗等等来确定。
第一种葬礼,也是大多人选择的一种葬礼,就是采取火葬,采取火葬也是国家制定的一种政策,由于南北方不同人的讲究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在采取火葬的时候闹得正事儿很大,很隆重,人已经终结了,活着的人还要为此事忙于奔波好几天,其实这种太隆重的葬礼不太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
第二种葬礼,这种葬礼是土葬,倒退50年之前,大多数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取得是土葬,而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思想的开放,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所以国家采用火葬,不允许再土葬。比较上年纪的老人都渴望自己死了以后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愿意土葬,可是随着时代的改革,思想的解放人已经停止了呼吸治愈,怎么送走那都无所谓的事情了。
第三种葬礼,也是现今时代比较时尚的一种葬礼,就是水葬。字义上是水葬,其实还是他通过火葬,火葬之后,根据死者的遗嘱或者是家人的意愿,再把骨灰撒入江河海里,这种葬法很文明,也很时尚,既不占用土地空间,也不浪费资源。
第四,还有一种葬礼是既威严又值得敬畏的葬礼,那就是战斗英雄牺牲在战场上,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的在现场牺牲,战友们只能给他行脱帽打敬礼,这个方式作为他的一个葬礼,这种葬礼虽然简单,但是却蕴藏着极大的含义,像抗美援朝时期有好多的战士军官热血洒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葬礼,他们虽然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人生画上了句号。是虽然葬礼很简单,有的都来不及掩埋,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人间,永远值得后人敬重纪念。
第五,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举行葬礼的时候都是很简单的,既不劳民也不伤财技不立碑也不刻字,就这样度过了一生,也就这样默默的离开了人世间,只要活着的时候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活得高尚,即使葬礼简单,人们也会记住他的。
葬礼是活着的人,对离去的人,一种追思方式,这种方式不管是天南海北,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只要让逝者安息,让活着的人平静,不浪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不占用那么多的土地资源,根据当地的风俗,又要结合国家的政策,适可而止,简单的举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