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元宝有哪几种版本?

如题所述

我们再看我国的历史电视剧时,

总能看到银两和铜板、银票的身影。的确,在清朝之前,我国各朝代的钱币变化不到,一直都体现中国传统风格。但是从清朝的光绪开始,流通货币中出现了银元的身影,这也就是藏家们常说的银币。

据了解

银币的出现是张之洞一手促成,各省制作出来的宣统元宝银币也各不相同,但却都在正面刻上各省自己的名称,作为辨别标志作为历史的产物,一定程度下,宣统元宝银币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

从宣统元宝银币本身来看

其分为正反两面,正面又分为内圈和外圈。宣统元宝银币的内圈有“宣统元宝”这四个大字,外圈刻有省份。整体而言,宣统元宝银币的品相较好,审美价值高,设计感强。只有宣统元宝银币的反面,则是满文和蟠龙相缠绕的图案,同时也表露出英国的铸币特色,宣统元宝银币极大的展现出中西文化的风采。

在收藏领域

古钱币现如今越来越受到收藏家的喜爱,古往今来,钱币在我们身边起着重要的角色。在收藏界同样占据重要的位置。宣统银币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爱和关注。。业内人士都知道,选择收藏的方式来进行“钱生钱”,已然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在藏品收藏方面,如果找对了产品,更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升级为百万富翁,因而这种投资方式依然经久不衰,火爆地增长。到底是怎么样的?一起看看吧。

宣统银币是清朝时宣统皇帝继位期间,在清朝流通的古钱币。那时候的钱币工艺都十分精良,艺术价值也十分高。在所有宣统银币中,有三种银币地位非常高,在收藏领域也是赫赫有名,其实这三种银币就是宣统银币的三种不同的设计样式。

其中,一种是长须龙宣统银币,顾名思义,就是这枚银币上面有一条须长的巨龙,它修长的身形自左向右环绕银币一圈,龙目圆睁,气势庞然,两条长长的胡须自然下垂至银币中间位置,龙身之中刻着“壹圆”二字;另一种银币被称为短须龙宣统银币,其样式与长须龙没什么太大区别,唯有龙首的胡须比较短;最后一种银币的样式与之前的差别较大,主要在于银币上的龙样式不同,首先是胡须,它的胡须呈波浪状平行延伸,整个龙身隐藏于云层之中,若隐若现,十分神秘。

宣统银币在艺术价值上来说,画风精致优良,图案大气生动,其价格更是藏中精品的水准,曾经一枚银币拍到了几十万元的高价,不得不让收藏家们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积淀将赋予宣统银币更加广阔的升值空间。

清代货币、纸钞、铜币并行,至嘉庆年间发行新式银元,而光绪年间铸行金、银币更多。洋务运动也影响到铸币业,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其后,各省纷纷仿效,购制国外机械铸造银、铜元。包括广东钱局在内,许多造币机均订购自著名的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英国大工业的介入,使银币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宣统登基后,开始铸造宣统年号银圆。

二、银币货币单位之争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造币厂铸造银元。币面中央是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周围有九个汉字“广东省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七钱二分;背面为蟠龙花纹及英文,通称“龙洋”。曾委托汇丰银行代铸,并定出铸币章程,规定它的轻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为五等:每元重七钱二分,配九成足银;次则三钱六分,减配八六成足银;再次则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均减配八成足银。这五等即是后来通称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银币。起初仅在广东、福建、天津等处流通,后来盛行于上海,这是中国自铸近代银元的开始。

此后,各省群起设厂自铸。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后,舆论对自铸银元特别支持,康有为等纷纷上书称颂广东、湖北铸币的成效,痛陈洋钱侵蚀之害,认为自铸可以消除银两解库出入之弊,调剂钱之不足,可收利权,裕国利民。有些政府官员还认为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救急良策。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899年已有十多个省区设厂鼓铸银元。

各省各自为政,管理混乱,银元原来的优点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较大,导致各种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各省银元都标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质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畅。各省滥铸,数量过剩。

清廷企图把银元铸造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盈利。光绪二十五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全部裁撤。但这个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势力反对。于是清廷又准许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铸造金银铜三品货币。只留北洋、南洋、广东、湖北四局作为分厂。

存世量不会超过一百枚的一两版本

“光绪元宝”洋元出现不久,清朝朝野上下发生了银元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的争论,币制未能统一。多数造币厂铸造七钱二分银元,少数造币厂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了部分“库平壹两”“光绪元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人认为,银两是祖宗成法,过去仿铸洋元,乃一时权宜之计,不可作为定制,并攻击“元单位”是“上损国体,下失民信,内便中饱,外长漏卮”。竭力主张以两为单位。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新官僚盛宣怀为首的元单位派则竭力主张:“不用两钱分厘名目,只须以枚计算,期与他国货币相通。为金本位之准备,不宜执行旧日成规。而银钱流转,以商家贸易、民间日用为大宗。国家税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两币制,揆之国计民生程度未能尽合。且货币通弊,重则私熔,亦须预防。”并从分量、成色、币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个方面分析“两单位”不及“元单位”。他们一方面顶住“上谕”,一方面采用迂回战术,继续大造舆论,主张继续铸行龙洋,并于1907年拟订“铸造新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五条,开始在天津厂试铸重七钱二分的银元。

第二年底,清政府先后两次把银元单位问题征求全国二十四个督抚的意见。赞成“两”单位的十二人,“元”单位的九人,两、元并用的三人。度支部主张设立币制调查局来广泛收集各方意见。不久慈禧、光绪病故,政局变动,“元”单位趁乱出了头。盛宣怀为载泽出谋:币制尚待调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无交易之物,可暂时先照早已通用的银元(即龙洋),成色分量不变。

他们还拟订统一币制办法,由中央银行统一币制。在办法中设计的纸币、金币、银币和镍铜币,完全采用西法。其中银元分五等,一元银币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接着发动上海总商会上书清廷,强烈反对铸一两重银币。在内外夹攻下,摄政王企图行新政收买人心,令度支部再议币制,载泽就全盘否定了两单位。

因此,在宣统年代,只发行了七钱二分的“宣统元宝”银元,而没有发行一两的“宣统元宝”银元。

三、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版别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为前清之正式国币,原期辛亥十月发行。尚未发行,武昌事起,国体忽变。已经解往度支部之银币成为北洋两镇镇压武昌新军之饷。而宁厂所存银币(原期上海同期发行)及鄂厂所存之部分银币成为普通流通银币的一种。

宁厂所铸浅版大清银币的版别(1911.5-1914.1)

1.普通版,第二个满文小飘向下粗出头。2.普通版,第二个满文(从左向右,满文宣统三年的统字)小飘为无。3.普通版,第二个满文小飘细而向横方向。4.普通版,第二个满文小飘细而向上。5.银字完全不向下出头。6.银字略有一点出头。7.银字完全不向下出头,下面一横特别斜。8.带点版点较远。9.带点版点较近。10.带点版火珠左边支较长11.带点版火珠左边支较短。12.带点版统字三点较斜。

鄂厂所铸深版大清银币的版别(1911.5-1911.9)

第二个满文小飘向下粗出头。2.第二个满文小飘向下细出头.3。第二个满文小飘粗向横方向.4。银字向下出头极微。5.银字向下出头极微斜而多。6。银字向下出头一班。7。汉文宣字点与横之间较近。8.汉文宣字点与横之间较远,9.宣字横折勾处较圆。10.宣字横折勾处较直。11。火珠左边支较长12.火珠左边支较短。13.龙尾处多一道尾。14.右边花有异。15.右边花支尖较长较尖。16.异边齿(像四川龙一样薄而密)。

其实很多藏家问 Nick 钱币真的有那么值钱吗?

判断钱币值不值钱有三点!

1省份、版本、年份(并不是什么钱币都值钱的)

2.操作藏品的平台很重要!(其实内行的朋友都知道像保利、嘉德这些大牌公司都是只供那一小群人玩)但是除了这些大牌公司之外还是有很多私营的公司成交藏品!同是也有空壳公司

3.价格很重要!

Nick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国内的钱币成交价格和香港这些地方的成交价格差距很大!真的很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