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傍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傍:靠近。

原诗如下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首《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便是其中一首。范成大和陆游齐名,他们都很擅长写乡村题材。陆游的诗集名《剑南诗稿》,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诗集名《石湖诗集》。他们 的诗歌对元曲影响很大,到清初更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9

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傍是靠近的意思,这句话出自《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

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题意: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扩展资料

夏日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其一)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其九)

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其九:“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农家孩子,在自家门口义务招待过路行人的情景,用的是自己的口吻。诗中是这样描述的:烈日当空,尘土飞扬。村边大路上,艰难地走来了一位行人,浑浊的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污染了他的面颊。天太热了。

“快来歇一会儿吧!”小东道主热情的招呼着,从柳树下的大圆石上跳下来,请客人坐在上面休息休息。然后跑到井边,拔上的罐香甜清凉的井水,捧到客人面前,让他漱漱口,喝下去又解渴又败火的的清凉水呀!  正当盛夏中午,天像下了火,可在这浓密的柳阴下,却是清风送爽,凉快极了!

“柳阴亭午正风凉”,这是小东延主的夸耀,也是过路行人的感受。可以想见,当客人喝足水,乘够凉,重新上路的时候,一定是精神抖擞、跨步高远,而且还会频频回头致意:“谢谢你呀!小兄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时田园杂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09
小孩子们也靠着桑荫下学习种瓜的技术.傍,靠着.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词注释
①耘田--除掉稻田的杂草.绩麻--搓麻线.
②各当家--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③未解--不懂得,供--做,从事.
④傍--靠近.
古诗词鉴赏
南宋诗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写农村景色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有名的.四时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各个时期的自然景色和农民劳动生活,做了比较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同时,由于他对农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对农民遭受官府和乡村地主的剥削,以及他们生活的困苦,在这些诗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这是那些组诗中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场面.它从侧面着笔,反映出农村中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场面是这样展开的,初夏,小农忙的季节.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昼出耘田”,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
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产.当时,种棉的技术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穿衣是靠养蚕和种麻.阔气人穿丝绸品,穷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过程,是在把苎麻收割以后,沤在水里,除去表皮:抽出纤维,晒干,然后搓捻成线,这叫做“绩麻”,再织成布.妇女在白天干完别的家务劳动,到晚上就“绩麻”.耘草和绩麻,做为例子,照应到第二句的“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从诗中人物的口吻来说,自然指年轻人.诗意说:村庄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闲.“当家”,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这里的意义,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当家做主”.除了正在劳动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还有另一种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们.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也投入生产的热潮中了.“童孙”,指更晚一辈的小孩子们.这些小娃娃们,还没有劳动的本领,注意“未解”这个词,是“不会做”.如果会,也就参加“耘田”、“绩麻”的劳动去了.他们却也不闲呆着.那末又干什么呢?农村的孩子嘛,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于的农业活路,而且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树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这是农村中常见的事情,却具有特色.在这里,不能参加劳动的小孩子们尚且这样,那末,正在担当劳动重担的成年人又是怎样忙着生产呢?
童孙种瓜的描写,虽然是从侧面着笔,却不是陪衬,而是深入.这样写,在艺术上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热烈的劳动生产的图景,使诗的语言,留下了强烈的韵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5-08
傍:靠近。
白天锄草在田里,夜晚搓麻在家中,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20
小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旁边种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