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的本质之我见1500

如题所述

人类的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邓小平论述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首次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坚持了这个判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和平与发展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所以,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世界需要解决的问题呢?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一些国家继续扩大和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军备建设,严重影响了国际安全与稳定.一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出现新的起伏,因民族、领土、宗教、资源等引发的纷争和战乱不断.  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原有的差距还在加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方发展中国家同北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继续扩大,两极分化更趋严重.据联合国1998年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  事实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它的解决,需要全世界人民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是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的新判断,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就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种新判断而制定的.(二)冷战以来国际局势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解体,辅导形势的发展出现重大转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另外,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主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同过去相比确实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些新的挑战主要是:
(一)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并且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倾向还远没有消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还远没有成为普遍的行为.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有的大国一意孤行地奉行单边主义,追求建立单极世界.国际舆论指出,有的大国谋求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实质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论和价值观重整世界.
(二)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象还很普遍,不是所有国家都能从经济全球化中受惠.贫富悬殊愈来愈大.据美林证券公司和盖普·杨公司发表的《2002年度世界财富报告》,尽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但是全球财富继续向少数富人集中,各国百万富翁又增加了21万人,人数达到710万人,他们拥有的财富高达26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2年度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披露,全球最贫穷的49个国家的人民经济状况继续恶化.每天生活费用不到1美元的人数已经达到3.07亿人,到2015年会增加到4.2亿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力发展报告》,最富有国家与最贫穷国家收入之间的差距在1920年是35比1,1975年是45比1,1992年是75比1,2001年是100比1.科技特别是信息发展上的差距造成的"数字鸿沟"同样令人担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2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
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
上接触这些东西。
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
《中国传统文化》
这门课程,
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
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我的了解远远
没有达到要求,
因此,
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文、诗、词、曲、
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
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
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
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

化,
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
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
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

76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
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
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巨大价值。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坚持
“取其精华,
去其糟
粕”的原则。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
“口能言
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
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
妖。
”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和
文明进步的东西必须剔除。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盛行,而冷落了
象端午节,
清明节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
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
去看赛龙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
,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毕竟任何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
族的文化特色,
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
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
载体,
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
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

“以和为贵”

“兼爱”

“尚贤”
“自强不息”
等传统文化中去。
在学校教育方面,
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
文化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让更多的人去系统的了解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性。而在媒介传播方面: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
化的优势,
向广大群众、
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利用现代传播媒
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
影视戏剧中,
渗透在网络、
文化交流、
旅游观光中,
在保有原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
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发扬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总之,在将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丢下我们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资
源,
未来的社会并不能屏弃前人的智慧,
中国人也应该多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