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在国内欠发达地区和较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经济波动周期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情况。为此,中央银行相继出台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对经济金融运行适时适度进行调控。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防止浙江等发达地区经济过热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欠发达省份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2004年一季度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5.8%,比全国水平低37.2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对于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海南无疑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居民和企业的反应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10~15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欠发达地区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接受和享受国家货币政策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主要靠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解决,对利率下降等优惠基本上视而不见,对利率的变化敏感度低。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强,2003年上半年,上海市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22%,高出贷款总额增速18个百分点;广东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差不多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5%,与中小企业在GDP中69%的比重大致相当。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 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 在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的压力很大,并使信贷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难免出现“惜贷”的现象,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贷款权限上收到省分行,县级支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节省成本,减少亏损,纷纷撤并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县域金融服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真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重、亏损严重、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难以承担起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后为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作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亟待完善;欠发达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一般较低,较多的存款较难转化为贷款,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图难以实现;欠发达地区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市场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失真”。
相比之下,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吞吐能力要大得多,经营状况要好得多,金融服务体系要完善得多,金融资产价格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银行、证券、保险等市场参与主体也能较快地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作出较为理性的反应,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因而要高得多。 资金供应能力和资金的需求规模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远比经济发达地区要低,通货活期存款率高。根据货币乘数=(1+通货活期存款率)/(法定准备金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通货活期存款比率),在基础货币供应一定的条件下(假设各银行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比率相等),由于各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相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乘数必然要小于经济发达地区。
在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的机制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央行再贷款、再贴现规模(基础货币的增长与再贷款、再贴现的规模成正比关系)较小,货币乘数又相对较低,其货币扩张能力必然小于经济发达地区。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区域间经济金融的差距。据统计,2003年广西本外币存款增长率为13.45%,是1999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增幅低于全国6.75个百分点,比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要低16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表明,国家统一货币政策实施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是国家统一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受益者,而最需要国家货币政策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这种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缩小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国家可考虑采取差别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使货币政策能较为平等地作用于不同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
一是对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实施略有区别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以使货币政策能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略有倾斜。对大区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适度下放执行货币政策的权限,如允许大区分行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区别性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再贷款政策等等,以使货币政策的执行能更好地同当地的产业政策相适应,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发展和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一是在社会储蓄比较富余的情况下,应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企业债券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并作为吸引内外资的重要手段;二是疏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尽快建立欠发达地区创业投资体系;三是推进信贷创新,积极发展票据贴现融资和金融租赁融资等。
三是建立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在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分支机构的情况下,仅靠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起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通过窗口指导、联合地方政府进行项目推介、加大对农信社的支持力度和组建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等形式,建立起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及协调机制。
四是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地方政府把诚信建设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信用建设的工作目标和社会信用监督机制,加快企业征信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做好农村信用村(镇)、信用户的建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地方的信用环境。
五是建立农村及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为弥补农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的不足,应积极推动农村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引入贷款保险第三方,虽然会增加借款人的成本,但可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矛盾,减少借款人逆向选择的可能性,硬化借款人的贷款约束。
六是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尽快改革现有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这套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既可实行传统的按企业资产、销售规模为基础的评级做法,也可以采用会计实务广为使用的企业价值测算法,即根据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入量贴现后的净值大小来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贴现净值越大,企业信用等级越高。按照这套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潜力越大、预期增长越快的企业就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