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明朝由朱元璋建立,那时候的爵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制度划分的相当麻烦,在其他朝代,爵位的设定,往往就将爵位位划分为公侯伯子男爵就完了,但是因为这个分封的缺点,造成过很多不好影响,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负责,所以明朝吸取进步,对爵位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首先,将爵位继承者的身份做出了划分,分为宗氏爵位、外戚爵位。这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靠姓氏得来的,一种是通过立功得来的。古人特别讲究姓氏,认为兄弟靠得住,而忠诚靠不住。所以往往封了很多同姓王。但是为了对这些同姓王有所制衡,这类爵位,一般没有什么权力,只有一个虚名。

针对于宗氏的爵位设定,与普通的爵位有区别。对于宗氏,设立嫡长子为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者。其他皇子则作为亲王,亲王的位置是可以传承的。所以在亲王的下面又设立了郡王,以及各种将军等爵位。采用的方法都是长子继承,然后其他儿子选择降级继承爵位。就这样以此类推,但是这些诸侯王虽然很多,但并没有什么权力,都是属于摆设的存在,只是有一个名头。

针对外戚的爵位设定,还是保留原来的公侯伯子男的设定,都是通过军功以及战斗取得的,来进行册封,这类爵位往往很重要,但是却没有世袭的。而且到了后来也取消了前面两个,只保留了公侯伯的爵位。

事实证明,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制度还是非常适宜的,虽然特别麻烦,感觉很多,但其实都是为了一个中心在服务,那就是中央集权,有本事的人名头不大,而且不能世袭,没本事的人名头大也没用。

在明朝初期确实封了不少爵位,但是在后期基本上都是在收回,甚至到后来,除了皇亲国戚这种爵位以外,其他爵位都很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5
正一品:亲王,太傅太师太保,天策上将,天下兵马大元帅,
从一品:郡王,少师少傅,天下兵马副元帅
正二品:国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保,尚书令,大都督
从二品:郡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左仆射右仆射,开府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正三品:县公,大理寺卿,左都御史,中书令侍中
从三品:县侯,六部尚书,提督
正四品:乡候,六部侍郎,右都御史,总督
从四品:亭侯,六部郎中,签都御史,巡抚
正五品:关内侯,六部员外郎,布政使,道员
从五品:伯爵,六部主事,按察使,京兆尹,知府
正六品:子爵,同知,千总,按察副使
从六品:男爵,知州
正七品:爵士,州同,知县
从七品:龙骑尉,县丞
正八品:骑士,县尉,主薄
从八品:巡检
正九品:乡长
从九品:亭长
不入流
第2个回答  2019-08-02
皇嫡长子是要立为太子的,然后诸子就要立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就是王世子,在这么顺下去排序的。
第3个回答  2019-08-02
分为宗氏爵位,外戚爵位。然后按照嫡长子来划分,嫡长子就是等级最高的,庶子则等级低。
第4个回答  2019-08-02
除了皇上的嫡长子,立为太子将来做皇帝,其他的儿子都是王爷,王爷的儿子再将一等级为世子,然后一等将军至几等将军,最后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