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题所述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上人们的生活刻板而又单调,人们按部就班,每天,每年都在按照固有的模式循规蹈矩的生活着。所以我想不仅是作者,包括那里所有的孩子的童年也许都是寂寞的,只能看到自家院子里的那一片蓝天。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亦是如此,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只是偶尔听到见过世面的人眉飞色舞的叙说,想象着,也许很精彩吧!但那毕竟只存在于想象中。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漠然的是“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随着当地的风俗的大流逢年过节的到坟上去观望一回”、“歌诵完了之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也就随着上坟的人们回城的大流,回城去了”。
但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呼兰河人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以及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再现作者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9
呼兰河位于中国的黑龙江省,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市,这里的老百姓过着舒适而平静的生活。呼兰河的居民以农耕为生,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同时,由于呼兰河的地理环境特殊,这里的鱼虾等水生物质量也很高,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呼兰河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很完善。总体来说,呼兰河的老百姓虽然生活不是特别富裕,但城市环境优美,生活质量较高,是一个比较宜居的城市。
第2个回答  2022-12-27
本人文学知识很差,于是初读《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时候就闹了个笑话。记忆中模糊地记得有萧红这个人,但年代记不大清了,于是自动默认书中写的是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吧。待读书时发现所有的故事描写也与我九十年代的回忆大抵相似,于是我更加坚信萧红写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读书时除了对租借房子给人住稍有疑问,觉得这点有些地主阶级的味道,于是怀疑七八十年代还有地主残留?不过也没深究,就这样读下去了。可书读到最后,傻眼了,书成于1940年,于是推算一下,故事应该是20世纪初才对。尽管与我初步设定的时间背景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年代差,但书中的描写与我这个90后的童年生活的回忆那种惊人的相似感却始终深深的留在脑中,抹灭不掉。带着这份惊讶,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对这种相似的唯一解释便是——贫穷。

一个时代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特点,是由这个时代的物质基础决定的。贫穷的物质基础下只会有贫穷的人,贫穷的生活,贫穷的时代印记。我很不幸,在九十年代,自己的童年时期,大多数家庭都已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福利,过着充裕的生活时,却仍在周围都是贫穷特色的环境中过着贫穷的生活;我也很幸运,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给自己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一种别样特色的童年。贫穷年代没有什么玩具,只能到处疯着玩,用新奇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世界,探索一草一木,一虫一兽;贫穷年代的人大多没有怎么受过教育,于是愚昧而又朴素的活着;贫穷年代没有如今丰富的媒体,文化生活便只剩下了每年春天的社戏和偶尔哪家放电影了,虽然单调却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将自己时代的这些人、事、风俗与萧红那个年代相比,感觉就像是同一时代的人、事、风俗一般,如同桃花源里的人经历了很多年代,却依然风俗生活不变一样。只是因为“贫穷”二字决定了这一切,决定了这贫穷的生活。

贫穷年代童趣相似

读《呼兰河传》,有种被人一下子强行拽回到童年的感觉,扑面而来的全是童年的味道,经常逗得你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那点事,时不时地欣然一笑。萧红在三十岁写的这部作品,读来却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用没有偏见的眼光在向你描述她周围的一切,弥漫着童真的气息,让读者也不得不以儿童的视角来回应作者的撩拨。一个人不管已经有过怎样的经历,受过怎样的教育,过着怎样的生活,一旦回到童年那个单纯的岁月,思想都会纯洁起来,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于是不难理解当读者也以儿童的视角回应作者的时候会感受到强烈的共鸣了。
第3个回答  2022-12-21
《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黑龙江地区呼兰河小城里的风土人情、凉薄悲欢,带有作者自传体小说的性质。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同时又是鲁迅先生的高足,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萧红文学功底深厚,堪称天才女作家,能够用极简单、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最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来。

小说分为七章,第一章描写了呼兰河这座小城,春夏秋冬在这里循环着,生老病死在这里上演着。这里没有战争的烽火硝烟,也看不见剥削和压迫,人们都在自然而然、随遇而安地生活着。平静的生活里,人们总是喜欢看热闹,找乐子,说长道短,消遣日子。

比如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下雨后泥浆就好像粥一样,泥坑就变成河了,过往的人们吃尽了泥坑的苦头。尽管如此,城里也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要填平大坑,显示了当时的人们极度缺乏公德心。这个大坑里经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热闹非凡,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消遣,可见当时的人们极度的空虚和无聊。

小说的第二章描写了呼兰河的民俗文化,比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是呼兰河人在烦闷生活里寻求到的乐趣和精神安慰,一切都是为了敬鬼神。“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封闭不开放的小城里,人人都逃脱不了悲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