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纪录片如何赚钱

如题所述

因为,他们本是亿万富翁。2016年1月7日上映的纪录片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耗时14个月,走访了中国东南西北35个地方、拍摄60多种年味,工程量相当于一整季的“舌尖2”。85分钟的片子里,陈晓卿想呈现的是“观众不了解,有陌生感”,以及“从以前流传下来,有传承”的美食。然而票房并不像片中的大部分美食那样浓墨重彩——这部纪录片电影的排片率很低,不足1%,上映十天,票房仅为174万元。好在投资了1200万的“新年”,处境并不像“174万”这个数字昭示的那么惨。上院线之前,出品方便通过与淘宝合作,在淘宝举行的“阿拍兄瞎里年货节”中,让淘宝作了相应的年味备货;又与爱奇艺网站进行视频合作,获取网络视频点击分成;并将海外版权卖给央视国际。仅这三项,就使纪录片收回了三分之二的制作费用。只是与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整体广告盈利达到2.5亿的成绩相比,“新年”的市场表现太不成功了。
唤醒榛子仁让它活过来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完后,“舌尖”的主创团队就集体“待业”了——那一年,全国掀起“审计风暴”,央视在风口浪尖上,许多项目因此搁浅,“舌尖3”是其中之一。除了导演陈晓卿,“舌尖”的主创团队大多是央视的“雇佣军”:导演陈袭空磊、邓洁原属上海电视台,李勇则来自重庆电视台。他们进不了央视编制,也回不了原单位。“舌尖3”搁浅,他们一度只能等待。“空当期”里,陈晓卿找了一些“有的是钱”的老朋友,张罗起纪录片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这原本是计划中“舌尖3”系列产品的一部分,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电影梦”。2014年10月,《舌尖上的新年》开拍,陈磊、邓洁、李勇担任联合导演。摄制组初剪出来的片长是110多分钟。按照出品方和发行方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再剪掉30分钟。“本来院线纪录片市场就不是很成熟,太长的话,院线会减少排片。”发行方告诉导演组。剪掉的30分钟里,有一段关于榛子的故事。在东北铁岭,邓洁随一家人上山收榛子。那时,绿色的小榛子还是植物形态,被包裹在一个花朵里——那枚花朵也是俏皮的绿色。“此前,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它们的样子。”邓洁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之后是晾晒。秋收季节,村里的空地、屋顶、房前屋后全部晒着榛子,几天后,绿色慢慢褪去,小花变成褐色的花骨朵。然后,村民们像脱粒一样,用农用的褡裢捶打它,“榛子就会从那个花苞里自己跳出来”。榛子的外壳非常坚硬,直接吃,每个人“都得配一把老虎钳”。村民有办法:把榛子泡水,先在沙里炒,炒完放凉,再放到冷水泡——这个时间要掌握得非常好——每棵榛子浸泡时间不能超过四分半钟。泡完后迅速捞起,平铺晾干。当水分慢慢蒸发后,邓洁们看到了有趣的一幕:“榛子像有生命一样地,在地上跳动。”这是简单的科学道理:榛子的壳是木质结构的,泡水后会膨胀,在干燥空气下蒸发、脱水后,内部压力会产生变化,榛子壳中的气体会尘御向外冲破硬壳,榛子随之噼里啪啦地跳动。而当地村民对这件事的描述是:“我们在唤醒榛子仁,让它活过来。”这成了邓洁最为心痛的段落。而对制作团队来说,票房遇冷也许跟年味逐年淡漠有很大关系,一年多的寻找和拍摄过程中,他们就遇到过不少濒危的年味。
央视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回家过年的人数比例达到36.21%。好吃的八宝饭必须加大量猪油李勇来自山东鲁西南地区,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过年,会有很多新年特供的零食:比如“焦叶”,一种油炸的面片;“糖丝”,面粉外面裹上糖,油炸、抽丝,做成长五厘米左右、铅笔粗细的形状;还有“果子”,一种油炸的面食,过年送礼,很多人家都会带上一些“果子”,讨个好彩头。现在,这些只属于新年的零食基本消失不见了。摄制组遇到过不少濒危的年味,比如山东莱芜的糖瓜。这是莱芜、威海等地过年流行的零食,消费季节只有腊月到春节前后短短一个月。秋收结束后,糖瓜作坊就开工。做糖瓜的人,要从早到晚不停熬制麦芽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等十多斤麦芽糖熬好,要趁它们韧劲十足时拔糖,这是个重体力活,需要四五个人合力——电影镜头里,这个过程不亚于一场集体和麦芽糖的搏斗。形成糖片后,再经过合缝,形成三米左右的长糖管,随后糖管被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以最快的速度用细绳一个个截断,用嘴吹成瓜形。陈楼村的糖瓜远近闻名,村里有十几家作坊,作坊主全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摄制组拍摄的主人公陈佃起,制作糖瓜的手艺传承了五代,到他儿子这一代,再也不学做糖瓜,倒是开起了饭馆。对年轻一辈来说,制作糖瓜很难唤起他们的积极性,辛苦忙活两个月,最多也就挣三千多元,再加上糖瓜中空的造型,很容易压碎,不便于运输,也很难批量生产。村里的作坊能保留下来,纯凭老百姓们过年的一点习惯。年轻人习惯没了,糖瓜也就难逃消失的命运。年味红龟粿,也面临同样命运。红龟粿实际上是厦门一带流行的祭祀用品,临近初七八,是红龟粿卖得最好的时候。它将糯米粉用红曲米等染料浸红,加入白糖和水搅拌、揉搓成米粉团,包上花生仁和黑芝麻制成的馅料后,再用特制的龟印压出寿龟的图纹,放进笼屉蒸熟制成,象征吉祥、长寿。福建人在祭祀之后将其食用,口感香甜而极有弹性。摄制组一度找不到合适的访问对象。四处打听,终于找到“厦门最后一个龟印制作人”潘海仁,然而他只做龟印,不做红龟粿。几番辗转,剧组最终才在厦门郊区找到了一位老太太,她还能做些好吃的红龟粿。在邓洁看来,红龟粿这样的年味没落,同祭祀仪式的没落有关。而另一些年味的消失,则是因为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比如,“焦叶”“果子”,油多、糖多;上海人爱吃的八宝饭也是如此。“好吃的八宝饭,就要加入大量猪油,少了一定不好吃。现在我们也会在餐桌上摆一碗八宝饭,它是年味的必需品,现在它少油少糖、非常健康,但并不真正美味。”邓洁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邓洁家过年的餐桌上,曾经必备的一道菜,还有蛋饺。以前每到大年二十九、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把煤炉升起来,自己制作。但如今,现成的蛋饺在超市随处可见,且一年四季都有,不再专属于春节。“生活富裕了,以前很多美味只集中到春节,如今美味被稀释到365天中,我们对于年的期待,也没有那么浓烈了。”邓洁说,“还有,春节相聚的时间越来越短,相处越来越着急,也就很难再尝到那种特别花心思、花时间,手工制作的年味。”
陈磊还想拍摄一些春节才能一见的习俗,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实现。他们了解到,广东顺德有一个连杜村,每到元宵,村里会举办规模盛大的“生菜会”,取“生财”的彩头,两万人聚在村里的广场上,摆满围桌,一起用餐。摄制组勘好了地形,也计划好航拍,结果2015年元旦,上海外滩发生严重踩踏事故,出于安全考虑,连杜村只得取消“生菜会”。在山西,过年流行举办“旺火”仪式,也就是把煤堆堆成高高的宝塔形状,在元宵时点燃,当地人围着它转圈,祈福。出于安全、环保的考虑,“旺火”仪式也被叫停了。最干净的一家豆腐坊仅剩的年味,几乎都是在农村找到的。在城市里寻找年味,时常使摄制组犯难。导演邓洁和摄制组原本计划拍摄广东地区很有名的一道年菜盆菜。邓洁很担心,流水线生产的盆菜很多,春节前的广东,就连超市里都在售卖包装好的盆菜,观众再看盆菜的制作,还会有新鲜感吗?美食顾问沈宏非启发了她:“你们或许可以到香港找找看。”沈宏非记得电影《窃听风云3》里有一场戏:拥有丁权的男人们在宗族聚会时,在祠堂门前吃饭,必备的一道菜,就是盆菜。在一位香港美食家的介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