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绘画艺术主要服务于装饰与实用性,殷商文化遗址中的大石磐虎形装饰便是典型代表,它形似甲骨上的动物,虎口张开,生动有力(造型处理类甲骨上的动物形象,虎口大开,颇有生气)。西汉刘向的记载揭示了殷纣时期的宫墙和锦绣堂中,绘画艺术已经展现出高超的装饰性(殷纣时期"宫墙文画"、"锦绣被堂",装饰性很强)。
孔子观明堂的记载,表明人物肖像画在当时已具有寓意,通过尧舜与桀纣的形象,寓含兴衰鉴戒、褒功挞过的深刻含义(《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牅,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
进入春秋战国,壁画创作达到了高潮。如"叶公好龙"的典故,展示了壁画描绘神话传说的生动场景(《庄子》记载的"叶公好龙",室屋雕龙,尽显龙的形象)。屈原的《天问》据说源自对楚庙堂壁画的灵感,壁画不仅是礼教的载体,还蕴含着原始宗教的深沉思考(传说屈原的《天问》源自壁画,描绘了上古神话和历史故事)。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分别展现了升仙主题。前者描绘女子拱拜,龙凤飞升,后者则是男子驾驭巨龙的威严形象,辅以游鱼和孤鹤,体现了战国时期艺术的庄重与华丽(两幅帛画通过正侧面的人物形象和精细的勾线,表现身份与神秘的升仙思想,格调庄重富丽)。
西周、春秋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绘画的作者是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