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强的 儿童文学小学生分级读本怎么样

如题所述

儿童文学的“分级”阅读——“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

阅读给孩子带来的是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实感,会转化为他们吸纳新事物和知识的能力,成为引领他们朝着人生目标奋进的一种精神素质。有着丰富的、高品质阅读生活的孩子,一定会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不俗的表现。

分级阅读是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一项成功的少年儿童的阅读模式,是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发展在整个少年儿童成长期有很大的变化,不同年龄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级阅读,主要就是按照儿童的心智成长规律,提供大体适合某个成长阶段孩子特性的作品。2009年在中国广东率先提出小学生实行分级阅读。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和小学语文教育方面都是著名专家,对世界范围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都非常熟知,十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阅读哪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他集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大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分级,出版了这套“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将精选的中外名家作品按照语言阅读难度、艺术审美向度、作品关照人性与生命的深度这三个“度”分为六级,分别适合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读者阅读。根据小学阶段1~6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量身打造,精选世界范围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意在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能读到适龄的、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是小学阶段各年级孩子们的阅读佳品,是老师们教学的好帮手。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非常适合进行校园读书活动和作为教师布置课外扩展阅读用书。

目 录

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萝卜回来了(1B级)
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月亮的大衣(2B级)
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到你心里躲一躲(3B级)
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一只神奇的鹦鹉(4B级)
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太阳请假的时候(5B级)
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灾难的礼物(6B级)

“朱自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基于朱自强教授对儿童文学的“分级”阅读研究,他总结提出了体现语言形式、文体形式的次序、规律、结构的分级阅读五项原则:
  从口语到书面语;
  从韵文到散文;
  从故事到情节;
  从形象到意向;
  先叙事后写景、抒情、议论。

  (一)“分级阅读”(学段阅读)要从口语到书面语。

  为什么对儿童(成人也是如此)来说,写作(书面语)要比说话(口语)难很多?维果斯基在《思维与语言》一书中指出了两个原因:书面语的“最初发展也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抽象。它只是在思维和意象中说话,缺乏口语的乐感、表达力和抑扬顿挫性”、“书写还要求儿童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书面言语的所有这些特征解释了为什么它在学龄儿童身上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语的发展。这种不一致源于儿童十分熟悉自发的、无意识的活动,以及缺乏抽象的、深思熟虑的操作技能。”

  所以,在低年级要用口语形式的文体的学习,为儿童从口语能力向书面语能力发展搭建桥梁。具体文体:儿歌、民间文学(生活故事和童话)、口语叙述的创作故事、绘本(图画书),比如洛贝尔的“青蛙和蟾蜍”或新美南吉的幼儿童话。

  (二)“分级阅读”(学段阅读)要从韵文到散文。

  散文是广义的概念,指非韵文的作品,如故事、小说、散文(狭义)。不是说“散文”(比如故事)不可以在低年级出现,而是说要重视韵文的阅读,重视语言的节奏韵律。这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因为“韵语”“易于常言”。

  周作人说:“儿初学语,不成字句,而自有节调,及能言时,恒复述歌词,自能成诵,易于常言。盖儿歌学语,先音节而后词意,此儿歌之所由发生,其在幼稚教育上所以重要,亦正在此。”“儿歌的浅易性还表现在易记易唱上。儿歌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小,即使有的篇幅较长,也往往或采用顶针修辞格,或使用反复的手法,或重复相同的语法结构以及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语汇,因此还是好记好唱。”

  麦克林托克说:“对于年幼的儿童,需要强调的主要是与语言的音乐效果相关的元素。”维果斯基说:“诗歌和散文这两种形式在功能上十分不同,在它们所采用的手法上也十分不同。按照洪堡的说法,诗歌和音乐不可分割,而散文则完全有赖于语言,并受思维支配。结果,诗歌和散文均有其自己的措辞风格、语法和句法。这是极为重要的概念,尽管洪堡和后来进一步发展他的思想的人都未能充分认识到它的涵意。”

  叙事性的儿童诗《小猫养鱼》中:

  “鱼儿小,吃不饱,不如养大再吃好,放水盆里怕鸡叼,放进河里怕它跑,小猫想出新办法,放进肚里最牢靠,啊呜一口吞下去,刚刚养了一清早。”

  这样的叙事儿童诗,它韵律感很强,学起来容易。

  (三)“分级阅读”(学段阅读)要从“故事”到“情节”。

  比如在整个小学阶段,叙事性作品很多。对于这些作品,我们要进行形式分析,要结合语言所蕴含的文学教给孩子,这就要进行艺术形式的分析,这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初的出发点和依据。

  以《糖块》的“故事”(事件)和《万卡》的“情节”为例。如果一篇作品,作者只是意在把事件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貌讲述给读者,它基本上就属于故事文体。如果作者面对事件首先和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讲述事件,那它就基本上会成为一篇小说。作者为安排事件所设计的添枝加叶、设置玄机、埋设伏笔、插叙、倒叙等,就成为小说的情节。

  从“故事”(事件)到“情节”,意味着作品的结构由单纯到复杂。牵涉到从事件到人物、从类型到典型、从行动到心理等文学表现问题。这里的单纯和复杂没有谁优谁劣之分,只是说小学儿童学了单纯的,也要学复杂的。

  从文体顺序来看,低年级是故事、民间童话、绘本图画书;中年级是文学童话,需要复杂一点,比如四年级可以讲《丑小鸭》,以讲故事为主的小说,如诺索夫的短篇小说、绘本;高年级,可以讲心理描写的小说,如《一串葡萄》、《万卡》、《走在路上》等。

 (四)“分级阅读”(学段阅读)要从形象到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小西瓜》、《柠檬》,它的文体顺序是:儿歌—儿童叙事诗—儿童抒情诗、哲理诗。

  (五)“分级阅读”(学段阅读)要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说理在后。

  为什么?因为孩子越是年龄小,越是喜动不喜静。如小学一年级儿童出门旅行,不看风景,就玩自己带的小螃蟹;去了公园,不看盛开的花朵,而去观察地上的蚂蚁,追逐飞舞的蝴蝶。

  因此,文体顺序应是:故事、童话在先,散文在后;儿歌在先,儿童诗,特别是抒情的童诗在后。有的教材,在低年级就有浓烈抒情的儿童诗,容易使年幼儿童产生不自然的情感,因为“抒情”是比叙事后发展的一种能力。而有感情,但是不一定“抒情”,比如《去年的树》,并不直抒胸臆。不当的激情、不自然的矫情、不理性的煽情都是有害的。散文后出现,其中叙事散文在先,写景抒情的散文、夹叙夹议的散文在后。寓言不应该放在中、低年级,而是应该放在高年级,因为寓言是说理,而且是很特殊的说理方式,理解这种说理方式,需要具有抽象的能力。

  从文学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一着眼点,小学儿童需要发展的语文能力有四大项,包括: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分析能力。对于不同的学年段,可以做这样的能力布局:低学年重点发展感受力和想象力;中学年重点发展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高学年重点发展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分析能力)。这样就能明确地把握各学段语文学习的要点了。

  我认为,按照这一“分级”原则,就不会出现小学语文选文和教学目标上的盲目、混乱和颠倒。通过这样几个原则对儿童文学阅读进行“分级”,希望能够理出其前后顺序和递进的规律,进而建构一个有机、有序和完整的儿童文学阅读结构。

  (注:本文根据“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会议发言和资料整理,有删减。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