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SOS~!!!!!!!!!!!!!!!!!!!!!!!!!!!!!!!!!!

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 维护商业 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

鸦片战争三重性

2003年12期《历史教学》发表了张宏伟、蔡中坚老师所写的《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性质》一文,引起众多人士的关注,专家学者、普通历史老师都参与到争鸣之中,至今也没有平息。拜读了各位学者、老师的大作之后,受益非浅。我把我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记录在后,与各位磋商,请批评和指教!

一、争鸣的起因

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鸦片战争》一课的后面附有一道课后讨论题: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教材编辑设计这道题的用意很明显,是想老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但仔细分析这道题,它应该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理由如下:此题既没有交代清楚“西方学者”是谁和他说这句话的上下文,又没有讲清是谁在“维护商业”的战争。我们知道与现在的“西方学者”早已不是贬义词,至少是一个中性词。“维护商业”前可以加西方的任何国家。如果要得出马执斌先生的唯一正确结论的话,“西方学者”应改成“西方殖民者”或“所谓西方学者”为好。我以为将这道课后练习题界定为开放题是最合适不过的,它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它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既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我们为什么要去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呢?

二、鸦片战争具有三重性质

我的观点是鸦片战争具有三重性质。

聂幼犁先生在《从“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一文中说:“马先生说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揭示的是这场战争的政治属性;张宏伟、蔡中坚老师说鸦片战争也有英国维护其商业的性质,揭示的是这场战争的经济属性。这是两个既不矛盾、也不排斥的具有互补关系的判断,共同揭示了鸦片战争的不同属性。”在聂幼犁先生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一个属性:鸦片战争还具有客观上的进步性。

(一)、根本属性: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1)从战争爆发的背景来看,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急需海外资金、原料和市场,为打开中国大门绞尽脑汁,1825年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更是急于开拓海外市场,竭力怂恿政府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和侵略。但早期中英贸易对英国不利,于是英国商人想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把它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从掌握的资料可说明,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华的最大利益就是鸦片走私的利益。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的继续,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也必然会寻找别的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正如马克思所说鸦片战争是“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2)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南京条约》是在炮口的威逼下订立的,是战胜者意志用条约形式的体现。在这个条约下,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三点五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教材)。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掠夺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二)、经济属性:具有商业战争的性质
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来看,鸦片战争是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殖民国家向亚洲发动新进攻的重大步骤,是全球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马克思在论述“火与剑”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主要过程之后说:“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维护对华鸦片贸易利益的直接现实需要和为英国制成品打开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相结合,是英国对华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当时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真实写照。

1820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为5959箱,1835—1836年为30202箱,1838—1839年达40200箱。从1828年到1836年,从中国流出了三千八百万元的白银。1830年,东印度公司称,每年至少有四百万英镑从印度运回本国。印度的这笔盈余的大部分变成鸦片在广州卖掉,然后购买茶叶运到国内,这又为英国政府增加了三百三十万英镑的关税。由于鸦片贸易至1839年的巨额增长,事态在纷扰和令人不安的状况下发展着,那一年的3月,呈现出更加严峻的局面。是年岁暮,帝国的钦差大臣颁发布告禁止一切英国货进口广州;但经义律上校(即第四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辩诉,中国钦差大臣允许英国(人)在虎门以外进行贸易。然而……这导致事态扩大为争端。(李丹阳(译注):《英国外交部档案中一件鸦片战争起因全译》,《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显然这场战争的根源为贸易,并且直接因素都与商业相关联。在当时中、英、印三角贸易中,鸦片贸易给鸦片贩子、英国和印度政府带来滚滚财源,但自由贸易的声浪在英国呼声极高,1834年英国废除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更是集中反映了英国制造商“自由贸易”的要求。说这场战争为商业战争也未尝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这次战争概括为商业贸易战争是可以的。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全面占领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动因。诚然,《南京条约》确实包含中国向英国赔偿烟价的规定,并且英国企图鸦片贸易合法化。但从资料及我们的教材来看《南京条约》,英国对华的自由贸易的要求是主要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三点五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教材)。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借“鸦片”之名而发动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场战争的影响也早已超出了“鸦片战争”本身。因此我认为这场战争具有商业战争的性质,但它也丝毫没有掩盖这场战争中英国的侵略性,二者之间不具备肯定B就否定A的这种关系。
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维持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马士的认识,既是他主观意志的表述,也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过,我们应当看到,这个商业贸易战争包括强行推销鸦片和英国机器制成品的双重目标,前者是伤天害理的贩毒罪行,后者虽说是为了通商,但英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双重目标,采取了完全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炮舰政策,悍然发动战争,到中国来攻城掠地,烧杀淫掠,强占中国领土,逼签不平等条约。因此,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动因虽有两重性,这丝毫也不能构成替这次战争肮脏侵略性和不义性进行辩护的理由。(刘存宽:《试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三)、鸦片战争具有客观上的进步性

“鸦片战争具有客观上的进步性”这个命题,有的人是不爱听的,但是这是事实。在现行教材中就能找到充足的论据。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引言部分第一小节就说:“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道路上缓慢发展。”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中指出:“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正当清朝衰落之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可是,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这些叙述表明教材编者的意图是引导我们去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但我们也能够看到鸦片战争具有客观实在的反封建的进步性。

教材在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写了以下一段话:“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是开端。”与封建社会相比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毕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某些进步。因此,鸦片战争在推动和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上,客观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在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还写了这样一段话:“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想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写了以下一段话:“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鸦片战争以后,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外国资本侵略的作用;“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催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先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外商企业中诞生,其发展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应该说这些都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进步性。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促进“向西方学习”为核心的新思潮萌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显示了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进步,这种进步性是客观实在的。

三、关于历史事件称谓的一点看法

关于历史概念的称谓(符号)与概念本身的关系,聂幼犁先生用逻辑学和语义学作了深刻的令人信服的分析。在《从“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一文中聂先生说:一个概念的称谓(即语词)与概念本身(即该名词所代表的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称谓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称谓的具体内容。史学对一个历史概念用什么称谓大抵有两种类型:有些是从不同的特征来命名的。这些不同的称谓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历史概念的特征,反映或充实了史学的研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前者表明了战争的时间和范围,后者彰显了战争的性质。“文化大革命”和“十年动乱”,前者保持了这一概念的原有名称,后者概括了这一概念的后果;但更多的是约定俗成的中性名词,如“甲午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七七事变”、“慕尼黑会议”、“马歇尔计划”等,分别是用国名、时间、地点或人物来命名的。谁能因为史学界和马先生自己编的教材对这些是非“十分鲜明”的概念用了中性的称谓而认为是“空壳立论”呢?关键还在于“空壳”所代表的概念的本身!

聂先生的分析,使笔者对鸦片战争的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鸦片战争的政治属性(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经济属性(英国维护其商业),以及客观上的进步性是互补的,三者辩证统一于鸦片战争这一概念之中,我们深刻分析其经济属性有益于更深的理解其政治属性,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我们为英殖民者开脱其罪责,他们带来的客观进步性永远抵消不了他们道德上的缺陷给我们带来的屈辱和灾难,但如果我们将其经济和政治属性割裂开来,我们又怎么能全面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呢?正如当时的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等等中继续发生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30
我认为这要看站在那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站在西方的角度我认为这是没错的。

首先英国的马噶尔使团在乾隆年间就来中国提出开放通商的请求,单倍清政府拒绝,英国对华贸易一直处在不利位置,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而中国又处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生产关系阶段,必然导致正在蓬勃发展的英国资产阶级想办法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走私鸦片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于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英国商人大量向英国走私鸦片。虽然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贸易手段,但在当时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状况下这是改变贸易逆差的主要手段。

而鸦片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健康水平严重下降,引起了清朝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开始禁烟运动,这就触动了英国对华贸易的神经,英国为了维护对华贸易的顺差,更是为了打开大清帝国的大门,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英国人本质上的动机我认为的确是在维护商业,并从鸦片战争后对华贸易上可以看出,英国绝不是单纯为了维护对华鸦片贸易而发动战争的。但从道义上讲这的确是一场不道德的侵略战争,而且还乘机获得了中国领土——香港岛。

所以我认为以西方学者的看法来说,鸦片战争是一场维护商业的战争这是没错的;但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它是我们一百多年屈辱史的开始,所以我认为它是一场主要目的为了维护商业,但也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29
维护的是什么商业??鸦片!毒害人的鸦片!中国的禁烟是正当的,正义的。英国人不允许本国的人抽鸦片,却把鸦片大规模的输入中国,毒害国人。这是什么商业?!
鸦片战争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为了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不惜武力。最后,中国的大门是打开了,但英国资本家却惊奇的发现,即使打开中国的市场也没用,因为中国人对洋货根本不“感冒”,于是不惜再次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终于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瓦解,洋人发财了。于是乎现在西方人大喊“鸦片战争是为了维护西方人在华商业的战争”。呜呼哀哉~~~~~~~~~~~~~~
第3个回答  2008-08-29
这个明显是站在侵略者所在的角度的狡辩!
事实上,是当时英国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入超的态势,对当时的英国很不利.英国是世界工厂,但是由于中国仍处于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英国的商品在中国一直没什么市场.
于是,卑鄙的英国人,就在虎门硝烟后抓住机会,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对中国最大的输入就是鸦片,你想一下,鸦片会是正当的商品吗?
所以,这个观点肯定是不对的.
第4个回答  2008-08-29
对的。
现在的世界表明,商品应该没有国界的,因此站在西方的角度上来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就是在阻碍商品自由流通在中华帝国,因此,他们需要用战争来实现这个目的,而鸦片战争,只不过是找了一个不光彩的借口开战而已。
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上来说,自然是另一番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