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信息工程学院 简介(历史/校址/规模/资质等)

四川省信息工程学院 简介(历史/校址/规模/资质等)

一、四川省信息工程学校

四川省信息工程学校创建於1956年,是一所办学条件完善,校风优良的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被成都市命名为“园林式学校”。交通方便,信息畅通,有良好的地域优势,是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现有配备计算机、数字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的多媒体阶梯教室(5间)、电子阅览室(1间)、计算机网络机房(7间)、物理、电子、电工、制冷、电器、通信等实验室(10间)、远程多媒体计算机室(1间)、计算机组装维修室(1间)、网络工程室(1间)、微机原理接口实验室(1间)、单片机实验室(1间)、多媒体计算机教室(1间)、语言教室(3间)、卫星接收站等30余个现代化教学实习设施。建有闭路电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及音频发射语音教学系统。学校有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的校园网络,以专线与互联网连接,网络覆盖全校教学、办公、宿舍500余台计算机及相关办公设备,并与卫星接收系统连接,可实现远程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在四川省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师资门类齐全,经验丰富,专任教师中高、中级讲师比例超过50%。聘有著名的专家、教授任教学顾问,指导教学工作,并来校上课讲学(参见“四川省信息工程学校师资现状一览表”)。学校治学严谨,管理规范。实行全日制住读和校园半封闭管理,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尊师、守纪、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
学校专业建设独具特色。建立了以计算机、电子、气象、财经管理和美术为主干的专业体系,共开设20多个专业和专门化。《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四川唯一的计算机类国家级重点示范专业。设计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框图”,实施了“分段、模块+分流”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就业的保障:为适应中专招生并轨改革。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办公室,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学生就业网络,负责为合格毕业生推荐至少三个工作岗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成都(占50%)及沿海(占30%)的高新企事业单位。从事的工作主要有: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公司财务、商业服务、民航及旅游服务、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生产线上工程技术管理及操作等,不少学生己成为就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学校是“四川省职教先进单位”、省劳动厅批准的“计算机技能培训集团董事单位”、“四川省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中专分会理事单位”、“计算机协会成员单位”、“全国首批ATA网络智能化考试试点单位”、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指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省财政厅批准的“会计电算化培训点”、“Microsoft MPC国际认证考试站”和“托普软件授权培训中心”、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国家级重点示范专业”。
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和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

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在成都建立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改建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成都气象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定名为成都气象学院。1981年学院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学院划转到四川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并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院举办本科教育近30年来,积极适应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以工为主的多学科应用型高等学校。

学院现有航空港、龙泉、人南三个校区,占地1773.35亩,校舍面积58.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8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65.09万元,图书164.59万册(含电子图书44.47万册),校园网设备先进建设水平高,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学院现有教职工1247人,专任教师96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6人。现有教授、副教授287人,占师资总数的40.2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93人,占师资总数的69.14%。

学院拥有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称号获得者1人,四川省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8个本科专业,覆盖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门类。学院现设有17个系,3个教学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5621人(其中国防生498人),硕士生193人。学院现有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4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有1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近几年学院承担了27项教育部和四川省教改项目,近两届获1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

学院是信息产业部确定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是“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国气象局的气象干部培训单位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2004年,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为二炮培养军队干部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建立了23个科研机构,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科研经费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2504万元。2004-2006年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4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973”项目(子项目)2项、其它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获国家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发表学术论文1733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769篇,被SCI、EI、ISTP检索97篇,出版教材、著作116部,3部(套)教材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4年以来,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102项,省(部)级奖励145项。尤其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一等奖数并列全国参赛高校第六名,位居一般高校第一名。

1978年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近2万名本科毕业生。他们主要分布在全国气象、IT、国防、民航、统计等部门和行业,许多已经成为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省级以上气象台站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达台站和卫星地面站等业务单位的技术骨干有70%是我院培养的。

学院围绕建设部分学科国内先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当前,学院正抓住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实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信息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