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阅读量足够大了,理解能力却依然很差?

如题所述

尽管儿童阅读已经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不少孩子也开启了白天读、晚上读,睡前家长再陪读的节奏,可理解能力始终进步得很缓慢,为什么?

超越芬兰,在“全球教育强国”调查中名列前茅的韩国给出了一个答案——被韩国学子奉为圭臬的儿童“五行阅读法”。

学习基础很重要;阅读能力对于学习基础而言,尤其重要。

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仅掌握的背景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还会将各种知识有效结合,从不同角度思考并进行推论。

通常情况下,这类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名列前茅。从这一角度来说,阅读能力的养成,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然,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大概从四五岁开始,在小学阶段基本形成。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阅读能力没有养成,随着年龄增长,其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差,严重者甚至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反之,如果孩子已经具备阅读能力,这会引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的学习可能从此不再是令家长头痛的事情。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引导孩子读书也同样重要。

这里的阅读,不是简单盲目的“读”,而应是一种带有策略的“读”。

阅读之“金”

了解阅读经历

无论在书店还是在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温馨场景:妈妈或者爸爸牵着孩子的手,在书架前安静地选书。

然而,有许多家长的选书标准是自己认为对孩子有帮助,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虽然孩子可以勉强接受,但无形中,家长却充当了扼杀孩子阅读兴趣的“元凶”。

渐渐地,孩子离阅读越来越远,并最终导致学习能力的下降。

因此,在选书的过程中,家长有必要把握选书的“度”,既不能完全放手,不给予丝毫指点,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所读的书。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请先从了解孩子的阅读经历开始,应该弄清楚他目前的阅读状态。

阅读量大小、喜欢什么类型的图书、用何种方式在读、读过的内容中能记住多少等,都属于阅读状态的范畴。

了解孩子的状态及目前所具备的能力,而非强迫或急于说服孩子勉强读书,这样才能找到更为适合孩子的阅读指导方法。

调查表明,学习成绩差且停滞不前的学生中,有78%是由阅读能力差导致的。

我认为,这些孩子从现在起每天阅读时间应保持在10~30分钟。

他们应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逐渐领会阅读的乐趣与重要性。

阅读之“木”

代读

对于不愿意读书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词汇储备是必要的。

芬兰的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已经开始读报纸了,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幼儿园阶段读报纸的孩子的状态。

当孩子还不具备足够的词汇储备,或者说还不能独立阅读的时候,为了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代读,直到他们能够识字、阅读为止。

代读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半途而废。

通常情况下,代读一直坚持到孩子念小学,如果孩子还是没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即使升入初中,也可以继续代读。

如果代读结束的时间不适宜,孩子将来可能只会选择相对容易的书,严重的甚至会逐渐放弃阅读。

代读还有一点好处,能训练孩子的听力,使他养成倾听的习惯,进而提升注意力。

我有一位小学六年级的老师朋友,为了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他每天安排十分钟晨读。

可实行一段时间后,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状况没有任何改善。

他非常苦恼,怎么办呢?冥思苦想之后,他决定代读。

结果超乎他的想象,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他读书的声音,开始专注于阅读。

阅读之“水”

反复阅读

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其几本书只读一遍,不如反复阅读一本书。

这样做,无论在理解的层面,还是在提升专注力方面都更加有效。

有些家长,一旦接到孩子要求买参考书和习题集的指令,恨不得把书店里的书架都搬空。

可冷不丁打开孩子的书柜,总能发现几本崭新的习题集、参考书正安然地躺在那里。

还有一类家长更令人担忧,看到孩子在反复读一本书,便横加干预,觉得孩子在浪费时间。

其实,反复阅读是一种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孩子在反复阅读同一本书,那他或许才找到了阅读的“捷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想使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不妨让他随身携带一本书,或把书放在他顺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营造一种随时随地都能阅读的环境。

实在对阅读不“感冒”的孩子,也别担心,只要有他喜欢的内容,挑一本通俗易懂的书,让他反复阅读,渐渐也会养成习惯。

阅读之“火”

精读

如果在短时间内以略读的方式阅读大量的图书,孩子会失去积累词汇量的最佳时机。

一旦词汇量匮乏,阅读就会成为一件难以为继的事情。

此时,孩子会将目光转向漫画或插图较多的图书,如此下去,词汇量会越发减少,恶性循环便由此开始。

这种状况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不要被孩子正在阅读的假象迷惑,要观察他是否在认真阅读,是否掌握了阅读的内容和细节,并重新引导孩子养成精读的习惯。

读书兴趣,对于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不要只停留在兴趣的培养上,阅读能力的提升才是最终目的。

阅读量足够大,但理解能力却很差,这样的孩子很多。

这就是由没有养成精读的习惯造成的。

读书,不单是量和速度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精读呢?

我认为是已经养成良好读书习惯,读书已成为其一种生活方式的孩子。

对于那些仍不爱读书的孩子,强迫是不可取的,应以使孩子具备读书的动机为前提。

与此同时,还要选择孩子喜欢读的书,鼓励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一定要弄清准确意思。

读完后,再让孩子与大家分享他认为的书中最精彩的内容,有了这样的体会,阅读才会更有滋味。

阅读之“土”

读书笔记

为了培养和巩固孩子的自我主导型学习能力,进行综合阅读训练必不可少。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把读过的书聚集起来,简要地整理成“读书笔记”。

提到“读书笔记”,由于通常被作为阅读的“附带作业”、硬性要求,这可能也导致孩子不愿阅读。

其实,读书笔记本身并没有那么复杂,更不应该成为孩子讨厌阅读的罪魁祸首。

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很简单。

读书笔记制作流程:

1. 选定自己喜欢的主题,确定读书计划;

2. 阅读;

3. 读完后,进行作家虚拟采访,或给主人公写信、或续写后面故事、或改写结局等。

如果孩子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也不要着急,循序渐进,先记录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信息,以培养读书兴趣,为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概括书的主要内容、采访作者”的想法,边提出问题边找出答案,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会成为他与老师、家长及朋友分享阅读体会的交流工具。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再添加他自己的感想或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对话,就更进了一步。甚至,把训练内容定期整理在文件夹中,本身就会成为新的适合他阅读的很好的作品集。

尽早开始阅读和未来目标相关的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思考能力。对于亚洲地区竞争激烈的各类考试来说,无疑也是有诸多益处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理解习惯、总结归纳习惯、表达习惯,读书笔记,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始了。

作者:郑炯权,韩国资深学习指导师,前途学习咨询师,韩国学习指导研究开发协会会长。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0

昨天,朋友给我发了他的阅读书单,有一部分还在购物车里。晚上,他陪着孩子去书店看书。

 

中国进入“大阅读”时代,书店里的书上说天文地理,下说吃喝拉撒,内容应有尽有,人们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但是全民阅读的时代,大家的理解能力真的提高了吗?

 

一位在硅谷的父亲跟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今年八月份,我们跟憨憨老师沟通了一下学习情况,老师对我们说,建议孩子还要多加强阅读。

“我家娃的阅读量还可以啊!”,我不禁感到很诧异,什么Magic Tree House(神奇树屋)、Geronimo Stilton(老鼠记者)、Wimpy Kid(小屁孩日记)、Harry Potter(哈利波特),这些厚厚的小说我们家都读过,怎么可能还要加强阅读呢?

 

老师给我看了一张课堂上的试卷,他们的试卷有点类似于我们上学时候做的阅读理解,前面先读一篇文章,后面做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我仔细看了一下,文章不是很难,文字难度并没有超出憨憨阅读的书籍,但为啥有的题目,他还会答错了呢?

 

老师跟我解释,说不要看孩子读得多,很多孩子只是泛读,其实里面的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

 

国内的一位网友说:“我家从小阅读,每年花在阅读上的钱不下5000软妹币。小家伙看得津津有味的,有时候还拉我看漫画人物,说很可爱。有次我不经意问他,“那漫画中的基本是个什么意思?”,他吱吱呜呜了半天,说不懂。之前我还纳闷,为什么他的阅读理解分数总不高,他明明读了很多书。现在我才明白,他有时候根本读不懂!”

 

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阅读量大不一定理解能力好。

有种阅读叫假性阅读。假性阅读不符合阅读的真正意义。那什么是阅读呢?

阅读:确认每个字词的意思,理解并能够应用。

由此可见,阅读需要很了解字词的意思,理解并能用在生活中。字词是文章的基本组成成分,如果字词意思不理解,遑论理解文章,不理解文章,就无法应用。

所有“阅读量大但是理解能力差”的情况都由于没做阅读中的某个要素。

 

01 书籍营养价值低,无法应用在生活中。

小朋友喜欢看漫画或是字少图多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往往简单粗暴,逻辑混乱,遣词粗劣,不符合现实生活。小朋友看了这类书,看完就扔到脑后,更不会去细细体会它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发。这类书籍看多了,孩子会觉得生活和书里说得很不一样,书和生活是割裂开来的。所以,只为了派遣无聊,所以读书时为什么要了解呢?

 

02 读书时的障碍没被及时处理到,孩子挫折感养成,不想再去理解。

有些书籍的内容相当不错。但是孩子自行阅读时,没有人在一旁观察协助,他无法体会到文章故事的精彩之处;而且他会因为遇到学习障碍,不知道如何处理,而逐渐养成不深入理解文章的情况。

譬如,小学三年级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一种鸟—— 灰颈杜鹃 ,我们做了个调查,40个孩子中,竟每一个说得出它大概长什么样。这篇文章不但背诵过,而且考试过。我们问孩子:“你想知道它长什么样吗?”他们有的说想,有的说无所谓。无论怎样,他们确实没从老师那里得到这种鸟的大略讲解。不理解的字词或事物,是一种学习障碍,它需要得到及时处理。否则,随着不理解越来越多,孩子会觉得他看过了好多东西,但是无法理解。他会觉得自己笨,学不好,最后就无所谓理不理解了。想想看,如果你很像了解一样东西,但是你一直无法得到解答,最后你是不是会放弃?孩子阅读也是如此。

第2个回答  2019-01-25
不会的,阅读量大的信息量大,理解能力会增强
第3个回答  2017-10-10
阅读首先需要量,养成每天阅读习惯,关键是学习一些阅读技巧,总之做笔记很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另外讨论也很必要
第4个回答  2019-03-02
阅读量大的基础上要慢慢提高阅读难度和阅读范围。阅读量再大,都是简单的东西,怎么可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