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的织金名人

如题所述

丁道衡(1899年—1955年)是中国着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字仲良,中国贵州省织金县(原县名平远)牛场镇人。丁道衡是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当年他发现白云鄂博铁矿时年仅二十八岁。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1919年在贵阳省立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1921年升入本科地质学。1926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北大任助教,从事古生物研究。1927年,应本校徐炳旭教授领导的由中国学术团体和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邀请,负责地质古生物及沿途矿产的考察。
1927年5月,考察团从北平出发,克服了恶劣的气候、征程的艰险,横穿戈壁、翻越天山,直抵新疆塔什库尔干,历时3年,终于完成了西北考察任务。丁道衡在这次考察中首次一个人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绘制地图100多幅,采集地质实物标本35箱。经过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时沿途收集了当地风土物品3箱,为开发大西北准备了详实的资料。曾任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5

丁宝桢( 1820-1886 )

又名琼选,字稚璜,清朝贵州省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乡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父亲丁世菜,母亲魏氏,丁宝桢排行第三。丁宝桢自幼天资聪慧,又亲聆父亲教诲,四岁发蒙读诗,五岁始读《诗经》、《周易》,日读《史记》一篇,六岁读《四书》并韩愈、苏轼诗文。

以下是其简单的生平事件:

寒窗进士:丁宝桢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随后十年,丁宝桢参加了三次朝考(两次正科一次恩科),边在平远州城内设馆教书作为养家生计,边继续苦读领悟。咸丰三年 (1853 ),参加第四次朝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土,八月馆课取列一等第一名,授武英殿协修。

毁家招募:丁宝桢进士年,发生了攸关未来的两件事。一是生母魏氏夫人病逝,丁宝桢宝被不得不向朝廷请假回贵州奔丧,二是发生了举国震惊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桐梓县杨漋喜为首的“黄军”打到了平远州,直逼牛场镇。为了保卫家乡不受蹂躏,丁宝桢力主变卖家产,选址修筑了牛场屯,招募了一支地方武装,以保家乡平安。

举荐钱埙:织金古名晖州,清为平远。“甲戌十三年…太子少保头品顶戴山东巡抚丁文诚公请旨省墓回平,见平城时势多艰,非理繁治剧者,不胜任,乃与上宪商,委借补威宁州钱埙署平".光绪三年(1877)七月下旬,钱埙以治理平远政绩突出而升迁,离任之日,百姓在州城东郊关道摆设香案,为其送行,钱对送别的乡亲父老说:“德在宫保,非君之所能也"。消息传到山东,宝桢感叹曰:“埙牧,干才也,升迁可庆。然平远当有勤政者继之”。

资建平远:丁宝桢从山东拨银二万五千两支持钱埙治理平远。山东款资有力地促进了平远州农田水利的发展,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建设,平远州很快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治十三年起,连续三年获得了农业大丰业,农民的生活因之得到了改善,社会秩序也进人了相对的稳定。

力主办学:丁宝桢回乡省墓期间,同化起人士王雨三商讨东路一带办学。在王雨三的首创下,化起有识之士捐稻田租谷八十余担正式开办了兴贤义塾。丁宝桢为之题写匾额,落款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山东巡抚丁宝桢题书"。在其推动下,全州开设了二十一所家学。由于家学、私塾的迅猛发展和读书环境的改善,自同治十三年后,平远州在科举场中就相继出现了进士3人,举人11人(贡生,秀才未列入其内)。后均在官场任职,有侍郎、按察司、兵部车马驾司、郎中、知府、知州、州同、通判官员、知县、学正、训导等。一时间显得人才济济,政坛降煌。

开辟盐道:贵州本地素不产盐,自雍正十二年川盐开始供给贵阳等府,人背马驮,周转十分国困难,加之厘局层层盘剥,贪吏奸商营私中饱,盐价成倍增加,"百姓受淡食之苦"。丁宝桢审时度势,围绕疏销点引有关分配引张,设局分销,水陆转运,兼顾商贩,化私为宜,抽厘济黔,缉枭杜弊等各个环节悉心筹划,严防疏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盐运销路畅通、盐价日减、私贩减少、边盐兴旺、使数十万并处作业盐工有了生计保障,消除流民集聚引发动荡的隐患,稳定了当时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