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其诚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1926.3.3-2008.9.28)
荆其诚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心理学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荆先生1926年3月出生于沈阳,幼年迁居北平。他于1942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心理学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辅仁大学人类学研究院就读,兼任心理学系助教;1950年获硕士学位后,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处工作。自195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起,荆先生一直在心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83-1987年任心理研究所副所长,1980-1985年任心理所研究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1985-1995年任心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鉴于先生对心理科学的贡献,2005年他的母校——现台湾辅仁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荆先生总是从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大视野,审视心理学发展的理论问题,对心理学的发展史和心理学的理论问题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先生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在专用仪器方面有很多创新,曾与同事一起亲自设计和制造实验仪器,运用独创的方法进行有关知觉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就完成了一系列相当出色的大小和距离知觉的研究。80年代,先生进行了视觉功能和颜色视觉的研究,对于中国照明标准和中国颜色体系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前者如《中国青年观察者的视觉功能》,后者有《中国颜色体系研究》。这些研究在中国都是开创性的,为心理学、光学、建筑、纺织、电影电视等众多专业领域所公认。为此,先生曾三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79、1980、1995)。先生与同事和司马贺(Herbert A. Simon,也译作西蒙)教授等合作,在中国最早开展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最早提出对中国独生子女进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及其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社会化等问题也都有深入的探讨,其系统性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2006年编辑出版的《荆其诚心理学文选》,荟萃了先生自20世纪中叶至今约半个世纪发表的40篇论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发展不同阶段的时代特色。
荆先生学贯中西。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自中国大陆到西方国家访问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他出席了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年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接触西方心理学的中国心理学代表团的成员。1979年,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大陆心理学家,先生又到美国纽约出席了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作报告。之后,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和工作一年。在此期间,他访问了美国科学院、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心理学会,以及十余所美国大学,结识了众多的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心理学的成就。
1980年秋,荆先生随团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并和陈立先生一起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简称IUPsyS,“国际心联”)代表大会。此次大会经投票,一致同意中国心理学会作为第四十四名国家会员加入国际心联。先生于1984年当选为国际心联的执委,在连续担任两届执委后,他于1992年当选为国际心联副主席,任职到1996年。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心理学家对中国的心理学状况很不了解,存有许多疑问,先生凭借他渊博的心理学知识和纯熟驾驭英语的能力,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广泛地介绍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状况,为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0年以后的十余年中,荆先生与各国心理学家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1995年,荆先生在广州主持国际心联的亚太地区心理学大会。此时中国心理学已经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1996年国际心联表决通过由中国心理学会于2004年在北京承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先生担任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主席。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心联大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此,国际心联推选他为终身荣誉执委,并授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特殊贡献奖状。这次大会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荆先生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颇多:他参加中国心理学会的活动62年;他于1984-1989年间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的会士;他于上世纪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参与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心理学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该系的副主任;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参与了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创建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谈判与启动活动,成立了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并任该中心的第一任副主任。二十多年来,先生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合作项目,出席并召开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沟通国际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的交流。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司马贺(Herbert A. Simon)教授赞誉的那样,荆先生“是中国的学术交流大使,对中国和世界心理学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所发表的论著”。
荆先生的成就载誉国内和国际学术界。他曾是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1983),国内众多一流大学的兼职教授及顾问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1997)。先生曾担任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199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8-1996),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科技委员会委员(1988-1998)。他是澳大利亚拉?托普(La Trobe)大学杰出访问学者(Distinguished Visitor,1985),美国芝加哥大学会士(Henry Luce Fellow,1986-1987),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会士(1988-1989),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教授(1992-1993),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96),香港心理学会荣誉会士(1998),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1999),美国心理学会(APS)国际会士(2001),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会士(2006)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于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后改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该科学院院士中第一位心理学家, 并先后任生物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院士评选委员会委员(1998-2006)。
荆先生荣获了诸多奖项,如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科学家奖状(1995),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1996),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内滕国际育儿奖(2002),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国际荣誉奖(2003),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特殊贡献奖(2004),中国流行色协会杰出贡献奖(2005),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SRCD)2007年度儿童发展杰出贡献奖等。
荆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以他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潮头。先生不仅是中国心理学的领军大师,也是中国心理学的一座丰碑。
荆其诚先生的风采与功绩永存!
荆其诚同志治丧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