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寒:我在造手机造车两边贩卖焦虑

如题所述


撰文 / 牛跟尚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我跟经开区的人讲,我说现在搞汽车的企业,必须要往智能手机的那个操盘套路上去转型了,如果不把汽车当作电子产品来搞,你后面没机会了。智能手机过去十年的历史,未来都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演一遍。”

武汉经开区总经济师朱晓寒在6月16日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论坛上说,“我跟高新区的企业说,汽车就是大号终端,智能手机产业链的企业,现在大家都要纷纷往车上卷,你不上这趟车,你后面就没机会了。”

人如其名的朱晓寒,对于正在到来的智能电动汽车浪潮一直持有敬畏和拥抱之心,他一直在给两边的科技企业和造车企业贩卖焦虑,俗称“卷”。

6月15日,武汉市第六批6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安全风险等级评估通过专家评审,计划于近期正式对外公布。正式开通后,该批次道路将主要支持在高速路段探索有安全员的高级别辅助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开放总里程将突破811公里。

这批道路由汉阳区延伸到天河机场交通枢纽,包括约40.1公里的高速、18.9公里的城市高架以及途径的月湖桥、知音桥等。这是武汉市首次将高速路和跨江线路纳入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范围。

实际上,从2019年至今,武汉经开区就构建了仿真测试、封闭道路测试、开放道路测试“三位一体” 的测试能力;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封闭测试场,还持续推进多场景、高里程开放测试道路建设,完成106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和750公里测试道开放,武汉经开区已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域开放,并累计发放各类测试、示范牌照566张,累计测试里程超过424万公里。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朱晓寒在6月16日举行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在“十四五”,将努力把武汉经开区打造成为“双智之城”、“未来之城”、“无人驾驶之城”,以军山新城为核心,探索智慧场景、打造开放生态,全力打造一座人与科技充分互动的未来城市、一座依托无人科技充分赋能城市各业态的科技城市,一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


他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下半场,网联化 、智能化需要居安思危,需要更多企业聚焦自主创新和卡脖子领域,抓住汽车半导体、车机系统、大数据和大算力模型的机遇,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安全和韧性。希望汽车界团结前进、抱团取暖。

以下是武汉经开区总经济师朱晓寒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致辞摘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企业家、专家: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作为东道主在江城武汉参加本次蓝皮书论坛,与全国汽车行业的各位大咖共聚本次行业盛会。

我是武汉经开区的总经济师朱晓寒,下面分享一下我们经开区在双智方面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双智对汽车行业和经开区发展的帮助和意义,我分享的题目是《双智引领 中国车谷》


中国车谷

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武汉经开区,经开区成立于1991年,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西南,是中西部最早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三十年来,经开人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已聚集7万多家市场主体,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4家,外资企业近300家,产值50亿以上企业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

十三五期间,区汽车产业产值累计超过1.16万亿元,整车产销累计约550万辆;拥有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美、英、法、德、日等均有整车或零部件企业落户经开,东风本田、神龙汽车、吉利路特斯等8家整车企业,已建成13家整车厂,聚集500多家零部件企业,是国内汽车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地区,有着“中国车谷”的美誉。


近年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示范”示范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区”五大国家创新战略使命叠加,落子经开区,为经开区积极布局发展“下一代汽车”注入强劲源动力。


聚焦双智

从2019年至今我们构建了仿真测试、封闭道路测试、开放道路测试“三位一体” 的测试能力。我们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封闭测试场;我们还持续推进多场景、高里程开放测试道路建设,完成106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和750公里测试道开放,经开区已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域开放,并累计发放各类测试、示范牌照566张,累计测试里程超过424万公里。

就在昨天,武汉市进行了第六次开发道路评审工作,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将进一步达到811公里,并且将由汉阳地区延伸到天河机场,将开放40公里的高速测试场景供行业使用。


具体来说,我们在刘经南院士团队和国家北斗技术中心支持,建设了覆盖全区辐射武汉的北斗空间定位网,具备车道级厘米定位能力可以为测试示范企业提供实时精准定位和高精度地图服务。


军山新城

我们以军山新城为核心建成了覆盖新老城区的106公里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智能道路,按四跨标准实现5G商用专网全覆盖,全空口通信,积极探索智能网联建设新模式,采用共杆、共管、共箱方式,避免重复建设大幅度降低了建设和维护成本。

我们构建了车城网平台,运用数字孪生、CIM等技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智能网联、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大数据服务。目前,按国家双智办要求,武汉作为首批综合试点城市正在在电动汽车百人会支持下牵头编制《车城网数据接入》国标。

在美丽的军山新城、东荆河畔,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占地1312亩,具备10大测试区,搭建130种各类测试场景,达T5级测试能力,融合了一条F2标准国际赛道,今年即将正式投入运营。

5个亮点

总结起来,武汉经开区双智建设的亮点可以总结为:支撑武汉市是工信部第一批“5+2”示范区试点;支撑武汉市成为住建部、工信部第一批“双智”试点;支撑武汉市成为交通部唯一特批的省会城市“交通强国”试点;支撑武汉市成为工信部第一批“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支持百度落地全国首个全无人商业运营试点。


5个行业之“靓”:建设国内规模较大的5G车联网专网;建设国内网络性能较好的5G车联网专网;建设国内组网模式较全的5G车联网专网;国内进行示范区合作共建参与企业较多的示范区;建立了国内较大规模社会车辆参与车路协同应用

技术创新领域8个“领先”:将CA系统进行车联网商业化部署的示范区;大规模采用5G进行路侧“无光纤”通信的示范区;大规模采用车端5G OBU与北斗RTK模组融合方案的示范区;大规模采用5G RSU和5G OBU进行车路协同应用的示范区;将“产学研用”进行深入结合应用的示范区;建立了“自动驾驶主题生态公园”;推出城市级道路智能化建设标准;建设城市操作系统平台,该平台今年入选了国家双智办“双智”协同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基于上面提到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我们在东风、百度等企业的支持下,应用示范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推动了出行、物流等6大类应用,涵盖应用场景15个,投放自动驾驶车辆200辆,涉及参与车路协同应用的公交车244辆、社会车辆10000辆。


打造了自动驾驶主题公园,支持东风悦享在军山新城片区基于全自主sharingbus平台,累计投放50辆,开展7*24小时常态化短途接驳运营,累计里程过百万公里;支持百度萝卜快跑打造全球最大无人驾驶运营服务区,累计投放超百辆robotaxi。

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 我们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体系,建立了1个士工作站和23家联合创新实验室,并在经开区落地国家级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于150余家企业组成的“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已落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项目67个,总签约额达2000亿元,初步构建了“主机厂+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体系。

产业聚集方面,着力打造的武汉车城网平台涉及通信运营商、V2X设备厂商、路侧感知、高精地图、高精定位等共计37家合作单位,其中国家信通院举办的武汉新四跨活动参与企业共计52家。


“双智”行动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双智”产业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推动智能网联应用如何实现由商业模式支撑的常态化运营是问题的核心,围绕“建起来”到“用起来”的转变,总结经验,谋划未来,2023年,我们将本着“重应用、低成本、广覆盖、强监管”的原则,强力推进“三国一扩一法一停车场一测试场”的车谷“双智”行动。

包括争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城市,力争获评国家第二批智能网联高精地图试点城市,以及与百人会合作编写车城网感知设备接入国家标准;


“一扩”就是在现有经开区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基础上扩区、提量、增时,将示范区扩大到大汉阳地区,形成500km²、100万人口的覆盖面,3年内形成1000辆商业化运营规模;

“一法”是开展好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立法调研工作,以车路协同基础设施为依托,强化交管部门对智能网联驾驶的安全监管、缺陷认定和责任判定能力建设,为产业后续发展铺平道路;

“一停车场”是重点打造智慧泊车商业化应用,推进1万个泊位的智能停车场建设,解决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一测试场”是封闭测试场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

我们希望在十四五阶段,努力将武汉经开区打造成为“双智之城”、“未来之城”、“无人驾驶之城”,以军山新城为核心,探索智慧场景、打造开放生态,全力打造一座人与科技充分互动的未来城市、一座依托无人科技充分赋能城市各业态的科技城市,一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