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迎新高考从娃娃抓起怎么写?

如题所述

高考要从娃娃抓起?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今天是高考的日子,今年全国有940万高考大军来挤这座独木桥,相信每一个学子的心中此时都是五味杂陈。袋鼠麻麻作为过来人,当然明白,在当代的中国,这场竞赛被赋予了太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当年袋鼠麻麻也是一个高考发挥失常者。现在,我的孩子即将两周岁了,我也时常在想:有没有必要也为他提前做什么准备?在亲子教育中,又该去灌输怎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于是,袋鼠麻麻采访了身边的一些朋友,看大家都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观点一抢占高考名额,先从房子抓起

我给一个住在附近、许久没联系的朋友打电话,约起一聚。他告诉我,刚搬家了,这边的房子卖掉了,换了十公里外的位置更偏僻的一套房子。

“为什么?”我问。

“还能为什么,学区房呗。”她媳妇有北京户口,为了孩子的上学指标,以及能连贯读书,直奔高考主题,这个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把他爸妈的原计划打乱了。自从换房子后,孩子爸妈每天上班要多换几趟公交车,上班途中又要多耗费接近一个小时。

而身边朋友中,在给孩子办入学时反复遭受煎熬和痛苦的大有人在,这样的血泪史一抓一大把。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惜几百万元来买“学区房”。

而另外一个朋友则表示,择校入学这件事,对他来说不是一件是否划算的问题,而是一件挺奢侈的事。

“我们都是外地户籍,女儿没有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资格,择校的问题也不必考虑,我们的想法都很朴素简单,只要孩子有学上就OK了,多想徒劳。”

不过,在孩子是回老家还是留在北京读书这个问题上,在他的家庭内部还是存在着争议。一旦讨论哪一个教学质量更优、该不该留在父母身边的问题时,就容易火药味十足。

“每当争吵时,我看到女儿在客厅心无旁骛地玩着玩具,我的心里真是5000个瓶子翻倒着,只恨自己没能力!”

观点二保护孩子天性,自己在家教育

朋友lucy是位外国友人,她表示,打算不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在家教育。

“我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广州有一位德国媳妇,主职就是在家教育两个儿子,一个13岁,另一个3岁,都没有上学,由母亲教书,两个孩子都教育得很棒。其实我也不太认同中国的一些教育方式,所以我认为还是我自己在家教育比较好。”

其实对于这种教育方式,袋鼠麻麻也早有耳闻,去掉外国妈妈的标签,国内的父母也有这样做的。这些家长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家长是教师出身,个别家长还是“海归”。课程有练习书法、诵读经典等国学,也有数学、理化等自然科学。家长们表示,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逃离择校、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尽量去摸索一条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

这种现象曾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反对者抨击,认为家长私办私塾不仅涉嫌违法办学,而且也不过是“看上去很美”,是一个脱离了现实语境的教育童话:脱离集体、没有归宿感、高考难题迟早要面对、缺少同学和伙伴的共同学习体验。

为此模式点赞者,则认为教育应有多种选择,尤其是应有更多个性化的可能空间,甚至可考虑在立法上对私立教育机构在办学要求、与高等院校的对接方式上进行科学考量。

Lucy问袋鼠麻麻怎么看?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袋鼠麻麻认为,教育这件事,除了学校和老师以外,更主要的还来自于家庭,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家庭中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怎样的传导,灌输怎样的理念,将影响着孩子能有如何的学习思维,以及看待分数的角度。相比填鸭式的课程,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兴趣爱好的培养。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探求真知,真正的互动体验,才是最稀缺和重要的。

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会抽空给孩子写日记,记录他每一步的重要成长轨迹,哪一天学会翻身,哪一天能站立、行走,哪一天开始识字。当然,还有我在社会这门大课堂中遇到的复杂问卷里,那些不得其解的问题和困境,我也会记录下来。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当他能读懂这一切文字之后,能和我一起回味和作答。

我理解为,这种陪伴,是爱的一种方式,更是一场爱的教育。

不到两周岁的儿子,已经学会了很多个英语单词,鹦鹉学舌一般能讲很多话了,尽管有的发音还不准确。其实这就是教育的启蒙,我为有这样的成绩骄傲。我不会限定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哪一个年龄段必须要学会多少词汇,也不会比对邻家的同龄孩子有着怎样的优秀,我只是希望他能在求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的是乐趣,而不是一场歇斯底里的折磨。

而且,有趣的是,小小年纪,他开始学会叛逆,还会犟嘴了。每次看到孩子一幅“造反”的派头,我经常把他一把抱在怀里。我说,宝贝,你长大后,我不会干涉你选择什么职业,我会给你充分的自由,包括教育方式,你也可以自由选择,我只是希望你更快乐。

当然,我会用我所知道的,告诉你每一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与风险的预测,而最终由你自己选择,并去承担选择的责任。明年才要上幼儿园的他,貌似能听懂似的和我说“好”,再配上一个天真的笑脸。

兴趣:才是真正的轻松教育

其实,进入社会时要面临的难题,远远比高考复杂的多。

现在一想到,未来我的孩子,两三岁就进入幼儿园,在前20年的人生中除了上课就是考试,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育,让分数成为教育最为追求的目标,其实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过去。如果两代人走向同一种轮回,这种悲凉感是既无奈又残酷。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想象力、创造力和智力的汇总,如何发挥自己的擅长和兴趣,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分数所能决定的。与此同时,如何承担责任,也是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我在十多年前高考时,相比往常是一次严重的发挥失常。最后,因为实在不愿意再复读,再过一次被蹂躏的备考生活,再加上录取我的那所学校,虽不知名,但专业是我所喜欢的,所以,就这么阴差阳错,靠着那个喜欢的专业和后天兴趣使然的加倍努力,一直走到今天。在人人都愿意谈转型的如今,我也考虑过转型,但我深切知道,即便转型后,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我那坚持了多年的兴趣和特长。

在我看来,高考失利,也是一场抗跌打能力的教育。不光是考场锤炼你,出了考场,社会上有更多的挫败感,生活中必将有各种不顺,都让你学会承受。

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有不同的期待与教育方式,这应该被理解,也应该被尊重。但我只想对自己的女儿说,即便她最后不愿意参加高考,或者高考后无论分数如何,根据她的意愿和兴趣来出发,选择一门有兴趣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未必就是一个很坏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5
迎接新的高考应该从娃娃抓起,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应该从小学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了,不要再像以前的那种模式
面对不断变化的高考新模式,你该怎么做
。首先要正确认识逆境。
第一,逆境是客观的。一般来说,自然灾害和战争造成的逆境,人们能认为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对人际交往和升学、提职、家庭等方面出现的逆境,人们往往会认为是人为的或神秘的命运所使。在这些方面虽然有人为的因素,但社会关系是客观的,人际交往和人生各个关键步骤中各种复杂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是许许多多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逆境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确认识逆境,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摆脱逆境
第二,逆境是有特定含义的。我们所说的逆境是指人生历程中坎坷的境遇。如前面提到的家庭不幸,疾病缠身、自然灾害的袭击等带来的身心折磨,可说是身处逆境。高考名落孙山,不能与逆境直接划等号。没有考上大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当考生落榜后,处在社会和家庭的不正常舆论伤害下而受到极大压抑时,才能说是身处逆境。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稍有不适,或同学之间的小摩擦,或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都不能一概而说成是逆境。所以逆境是有特定含义的,只有在人生旅程中,遭遇大的坎坷和磨难、身心都受到极大伤害时,才可称为是逆境。
第三,逆境是可以向顺境转化的。逆境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向顺境转化的。认识到逆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展把握环境的发展,抓住时机,积极创造条件,使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待条件成熟,顺势利导,变逆境为顺境。相反,如果一遇逆境,就悲观失望,既无坚定信念,也没有顽强意志,更不主动去做准备,终日哀声叹气,怨天尤人,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虚度光阴,结果只能越走越远,成为环境的奴隶。因此,逆境求生,就是要认清逆境,并敢于正视逆境,把逆境看成是严峻的考验和磨练。始终坚定信心,积极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因素,做好准备,待时机成熟,奋力搏击,使逆境成为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闪光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5
  高考从娃娃抓起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葛登纳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这句名言发人深省。布莱希特曾经提到过,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这句话像刺青一样,深深地刺在了我的心底。生活中,若高考从娃娃抓起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高考从娃娃抓起。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想: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在面对这种问题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高考从娃娃抓起。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要想清楚,高考从娃娃抓起,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民谚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看得清,把得稳。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那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佚名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灰发乃年龄之标志,而非智慧之标记。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恩格斯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阴郁不禁让人深思。高考从娃娃抓起因何而发生?老子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句话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侣,不断激励着我前进。要想清楚,高考从娃娃抓起,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高考从娃娃抓起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高考从娃娃抓起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这样看来,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
  陈祖芬曾经说过,与众不同,这也是一种时髦,一种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民谚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地冻三尺自开缝。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高考从娃娃抓起而努力。
第3个回答  2020-11-15
“高考从娃娃抓起”——不知道其它地区有没有流行这句话,反正在我们这边早已家喻户晓了。不好去追溯这句话的起源,也不好就此发表任何毫无作用的评述,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也许只能“按要求行事”了。

我们这边小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就要参加全市的统考,统考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统考实行的是单人单座,学校之间交叉监考。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学生统一编号,拉警戒线,整个过程十分严肃和规范,让孩子们从小就能领略到与高考相似的氛围,我想这就是“高考从娃娃抓起”的生动体现吧。

当然,这给担任统考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学期两次统考,考完之后全市拉通排名次,学校间排,各教学班也排。教育局厚厚一本所谓“内部资料”,对教学质量作了细致分析,每个老师都可以在里面查到自己教学班在全市同年级的排名。这也成为学校领导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之一。

觉得有点恐怖吧?不过我的运气似乎好一些,工作9年居然没有遇到一次市级统考。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接手3年级语文教学,恰恰遇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口号提得最响亮的时期,那个时候区内统考都取消了。学校成立了许多兴趣班,合唱团、舞蹈班、运动队……学生们琴棋书画,校园生活那真是丰富多彩啊。四年之后,我又巧遇“新课程改革”,我有幸成为本地实施新课程第一批上岗的教师。新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资源的整合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那两年我的工作热情彻底被激发,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怀揣美好的教育理想,勇敢的探索和实践着。两年之后工作变动,我被调到现在的学校担任相同的工作,不过又得从一年级开始。1-3年级是不参加统考的,所以又在繁忙与轻松中,平安地度过了3个年头。

不过现在已是躲不过了,我不得不带着全班的孩子,勇敢地迎接挑战。前几年总是幸运地与“统考”失之交臂,没能积累起卓有成效的应试经验, 所以还得摸索着前行。当务之急,要特别注重后进生的帮扶工作,他们可是全班平均分的关键啊。在全市范围内排名中,差0.1也许就要掉下好几个名次,真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高考从娃娃抓起”——加油吧!
第4个回答  2020-11-15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不懂得感恩,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爱事业、爱国家?因此,“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而且还要从小抓起。

培养“性格发展和谐,懂得感恩的新一代”任重道远。这是一个缤纷的时代,充满着竞争和诱惑,传统的道德观、家庭观逐渐被弱化,主张的是个性张扬,随性使然。现在的'孩子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很多时候都成了理所当然。但孩子毕竟还小,很多时候感知感觉能力还很肤浅,非常需要正确的引导,因此学校和家庭在注重智商(IQ)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情商(EQ)培养,多与孩子沟通,多举办主题活动,面对孩子的感恩欣然接受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明白事理,拥有快乐,拥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