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的读音和意思

如题所述

笏的读音为hù,意思是指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拓展资料:

笏的使用起源于中国古代,《礼记》要求笏长二尺六寸,中部宽三寸(笏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最初,胡是由朝廷官员持有的,用于记录皇帝的重要命令和指示。晋代以后,随着纸的普及,笏成为一种礼器。在中国,握笏的习惯是宽头朝下,窄头朝上。

笏最初是在宫廷中用来记笔记的,通常是用竹子制成的。官员可以在拜见之前在平板上记录讲话笔记,并在拜见过程中记录皇帝的指示。同样,皇帝可以在仪式上使用一个作为笔记。

笏最终成为礼器;与皇帝说话时,官员们也习惯用笏遮住嘴巴。笏可以根据持有者的等级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君主使用玉(与礼仪玉杖相似但不相同,gui(圭)),贵族使用象牙,朝臣使用竹子。

笏经常出现在中国官吏的画像中,但现在主要被道士使用。地狱审判官阎罗王经常被描绘成带着笏。

在唐代,宫廷礼仪要求官员骑马时必须在腰带上佩戴笏。丞相备有笏架,抬入宫中。听完之后,笏可以留在架子上。下级官员有笏袋,由他们的侍从拿着。唐朝初年,五品以上官用象牙笏,五品以下用木笏。

后来细化规定,三品以上的官用前弯后直的笏,五品以上的官用前弯后斜的笏。下级官员使用的笏是用竹子制成的,顶部呈角形,底部呈方形。明代官吏四品以上用象牙笏,五品以下用木笏。

清朝时,笏在宫廷系统中不再使用。清朝皇帝要求更加礼仪,这意味着官员必须以磕头方式向皇帝致意,这使得将笏带到观众面前变得不切实际。在当代,笏主要作为道士传统服饰的一部分,用于举行仪式等正式仪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