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代柬”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柬:信件。以诗代柬:用一首诗来代替信柬。
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第164-165引了钱钟书先生写给吴宓一封信。这封信的形式却是一首古体诗。全引如下:

生锺书再拜,上白雨僧师:体中昨何如?勿药当有喜。尚望勤摄卫,病去如抽丝。珏良出片纸,召我以小诗。想见有逸兴,文字自娱戏。五日日未午,高斋一叩扉。舍迩人偏远,怅怅独来归。书单开列事,请得陈其词。清缮所开目,价格略可稽。应开二百镑,有羡而无亏。尚馀四十许,待师补缺遗。媵书上叶先,重言申明之。珏良所目睹,皎皎不可欺。朝来与叶晤,复将此点提。则云己自补,无复有馀资。由渠生性急,致我食言肥。此中多曲折,特以报师知。匆匆勿尽意。
Ever Yours,四月十五日下午第五时。

关于这封信的来历,吴学昭说:“我是许多年后从父亲遗留的‘友人诗存’的封袋中发现钱先生书写的一张小纸片才知此事的。题目是‘上雨僧师以诗代简’。”看来这封信最早还是吴学昭发现问世的。
诗是五言古体,不知为什么吴学昭要这么断句?照我看来,后面的英语和日期,也应该是诗的一部分,则最后应该是这样的:

匆匆勿尽意,Ever Yours。四月十五日,下午第五时。
这才是完整的一首诗。
这封信究竟讲了些什么,都在诗中写着,吴学昭的解读有两点,先是用杨绛的角度这样解释说:
1939年春,锺书在系里碰上一件小事使他觉得委屈,感到意外。品行纯粹,处世简单的锺书,怎么也想不到被他视为“恩师”的叶先生,竟也会对人失信。
其次是吴学昭自己解读该诗说:
看来是系里收购钱先生从国外带回的西书,没有依价偿付书款,我不知道此事最后是怎么了结的。战时在联大,常有教师有偿转让个个人藏书给学校,一般都按双方议定的价格付给书款。叶公超1940年6月离校后,他的藏书就是托吴宓代为议价售给学校的。

吴宓以日记写作著称,查《吴宓日记》,这几天的日记恰好被抄没有发回,即失踪了,不然,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容易明白,现在则只有仔细读读这首诗,是否如吴学昭所说的那样呢?
这首诗先是问候吴宓的病,然后说得到周珏良带来写着吴宓一首诗的片纸,可以想见吴宓也很有逸兴,同样是用诗来召钱锺书见面。五日那天,钱锺书赴吴宓寓所找他,结果未值,所以自己也写了一首诗代替信回复老师吴宓。
然后就提到书的事,关于开列书单这件事,在这里向您“汇报”一下。钱锺书抄清了这个书单,算了一下,按照预算应该是二百镑,那么钱只有多而没有不够。他自己用了一百五十左右,尚有四十多镑的钱,可以请吴宓补充要购的书目。因为叶公超是系主任,所以钱锺书把书目交给了叶公超,在周珏良也在场的情况下,钱锺书反复和叶公超讲明尚存的余额,吴宓要提出书目。第二天,钱锺书碰到叶公超,又重新讲了这点。结果,叶公超回答说:书目已经由他补全了,没有余额了。换句话说,本来讲好留给吴宓购书的份额,被叶公超擅自用去了。这样一来。钱锺书早先对吴宓的承诺落了空,在外人看来变成食言而肥了。其实,很可能还使吴宓产生误会,认为钱锺书是在讨好叶公超,自己做了好人。
该诗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这是钱锺书、吴宓和叶公超准备向外国书店买书,而不是把自己的书卖给西南联大,所以杨绛的看法不错,确实是叶公超对自己失信,而吴学昭完全没看懂该诗,甚至读拧了意思。
奇怪的是,汪荣祖也因袭吴学昭的说法,其《槐聚心史》第58页说:“清华外文系收购钱锺书从英国带回的西文书,却没有依约偿付书款,他虽向系主任叶师禀明,仍无结果。《上雨僧师以诗代简》其中传达委屈颇多。”莫非也读不懂诗?
1938年11月,西南联大开学,钱锺书教的是大一英文和大二英文,此后还为高年级学生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和《二十世纪欧洲小说》。这两门课没有现成教材,而联大图书资料也零落不全,欠缺很多,因此需要补购书籍,这首诗正是为了购书事而生的。钱锺书处在两位老师之间,受尽了所谓的“夹当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