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题所述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的。数学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数学教师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设计这样一组题:连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个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形成的边形原四边形什么有关关系?从而由书上的一道例题总结出规律,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当对角线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矩形,当对角线垂直时所得的四边形为菱形,当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正方形。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又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这种靠积极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比仅靠记忆得来的知识更深刻、更清晰。
  二、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防止这一情况发生的关键就是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老师应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取舍有度,机械地为学生讲解知识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毫无意义。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突出这些核心知识,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内角和为360度,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等,以及三角形的一些知识,都是初中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都是重点,所以老师应对这部分的内容加以强调,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同一道题老师应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逆向思维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知识。比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论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可以加强对其判定定理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只有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能激起学生的联想,诱发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
  三、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善于创新
  数学和数学应用的有机组合,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应用性的思维型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立足于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完善充实到教学中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传统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形成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给出了日本数学心理学会议代表所设计的公开课的一个题目:“在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荒地上要设计建造花坛,要求花坛所占面积恰好为荒地的一半,试给出设计图,并根据图形列方程求解,”这种答案不唯一的开放型问题,打破了“陈规旧习”的束缚,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唤醒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提供更多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多进行操作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等过程,把实践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使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善于创新。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还需要老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